![]()
作者丨金名
“費用花出去了,但廠家說核銷不了,遇上各種檢查,還要被罰款,辛辛苦苦干了一年,還虧了錢。”一位大廠原經銷商抱怨道。
近一年,我拜訪了很多經銷商,他們放棄了品牌代理權,從原因來看,大多數的退出是廠家造成的。
![]()
廠家政策未因地制宜
各市場的實際情況不同,而廠家在政策設計時往往一刀切。尤其對于弱勢市場的經銷商,廠家政策的一點變化,就會讓經銷商的生意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是致命性的。
1. 廠家領導一句話,市場就要推倒重來。
某啤酒經銷商告訴筆者,“我們是弱勢市場,為了應對競爭,廠家給了業務人員工資補貼。后來,換了領導,給我們提了一大堆要求,銷量、結構、重點產品覆蓋都要增長,我們達不到要求,所以就都取消了。弱勢市場投入大、利潤薄,取消人員補貼后,養不起業務員了,銷量也下滑了,去年年底退出不干了。”如今,該市場換了新的經銷商,銷量仍然沒有起色。
弱勢市場,不是想著如何支持經銷商存活下來,而是先提一堆理想中的要求,經銷商做不到只能放棄。
![]()
2. 廠家的政策變化頻繁,直接損害經銷商的利益。
為了推進新品快速上量,廠家制定了新品A的政策。“剛開始,說要高舉高打,重點推廣A產品,陳列費、推廣費等,給到我們各種支持,過了3個月,推廣費突然取消,A產品還沒做好,又要推B產品;終端、庫房積壓的A產品,都要我們自行消化,終端抱怨不斷。”某大廠經銷商越說越生氣,“這生意沒法做,我自己受損失最大,還兩頭受氣。”
不是根據市場實際,而是根據領導的喜好,隨意變換政策。
3. 廠家利潤目標年年增長,除了壓縮市場費用,還有一招就是給產品漲價。
2021年,某啤酒頭部大廠,對主銷產品漲價,漲價幅度達到20%。
一些弱勢市場的經銷商直接傻眼了。本來市場就弱勢,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結果,公司突然漲價,而且還是主銷產品漲價。
更離譜的是,很多弱勢市場直接硬漲,給經銷商的拿貨價漲上去了,然后要求經銷商在1個月內提升終端供貨價和零售價。很多店老板直接說:“你們這支產品漲價的話,我就不賣了。”
有的經銷商被逼無奈,退出了。“公司給我漲了價,我給終端漲,終端都賣競品去了; 我不漲,也沒利潤了,這生意沒法干。”
![]()
廠家政策核銷困難
某乳制品經銷商,提到費用核銷就來氣:“公司核銷費用,各種條條框框,也沒人告訴我們。費用花出去了,等到核銷的時候,說缺資料,核銷不了......還有一次,好不容易核銷了,等到年底,公司復查說核銷不合規,又把費用扣回去了。我們往終端供貨本來就不賺錢,就靠廠家補貼的費用,結果,一年到頭,補貼費用給不到,自己還虧錢了,實在干不下去了。”
核銷費用需要提供各種資料,資料不全或不符合公司的標準,都核銷不了。別說經銷商,很多公司自己的業務人員也整不明白,條條框框太多,大多條件是職能人員在辦公室想出來的,根本就不符合實際。
舉個例子,終端開展買贈活動,財務人員提出,要每一個購買的消費者簽字、并留下聯系方式,然后,按實際簽字的消費者數量來核銷贈品。做過銷售的都知道,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
另外,業務人員對經銷商的利益漠不關心,導致經銷商白白錯失公司的費用支持。
我之前的公司,在上海的一個經銷商,還是在10年前,單品牌年銷量2000萬以上,平時非常配合公司做活動、甚至壓貨。干了2年,就不干了,因為每年都在虧錢。
虧錢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業務員完全不關心經銷商的利益。該業務自己做副業(開奶站、倒貨),每次和經銷商溝通,就是打貨。
公司每月會制定經銷商返利政策,返利政策是分坎級的,達成100%和105%,返點是不一樣的。該業務員也不和經銷商溝通具體內容,只要月底能完成任務就行。負責審核核銷資料的專員發現,有一個月的費用核銷,該客戶達成104%,只需再發5萬元的貨,就能拿到更高的返點,可以多返好幾萬。
原來該經銷商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政策是分坎級的(政策都執行大半年了),業務員也不溝通、提醒,這不相當于讓客戶白白損失好幾萬嗎?
另外,發現該經銷商,每月都會被扣不少費用,主要是缺少活動執行照片,如果業務員每月提醒經銷商安排人員及時收集活動照片,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費用扣減。
毫無意外,該客戶最終干不下去了。
不關注客戶的利益,那遲早會失去客戶的信任,最終也會讓自己和品牌在行業內的口碑變差。
尤其是,有的業務員為了完成業績目標,給經銷商亂開“空頭支票”,實際卻給不到。
“業務拍著胸脯說,會給我申請個政策,要我先把貨拉回來了,但后面一直找借口拖著,承諾的費用一分錢都沒見到,最后,業務離職了,這些口頭承諾沒法兌現。”經銷商說著就來氣。
不少這種有遺留問題的經銷商,直接找到公司,而公司領導都換了一個遍,根本不認,即使最后上法庭,多數也于事無補。
現在,經銷商都學聰明了,沒看到公司領導簽字的政策,根本不敢執行。
![]()
不顧實際,盲目壓貨
市場是壓出來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合理的。但盲目壓貨后,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隨著公司不斷縮減費用的投入,經銷商臨期品處理主要靠經銷商自己承擔。在這種情況下,經銷商壓貨的風險成倍增加。
為了緩解庫存壓力,經銷商會向終端壓貨,超出終端消化能力,后期產品臨期,又得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去回收、處理臨期品,導致經營成本增加。
![]()
一個縣城經銷商分享:“當時壓貨,是給業務經理沖業績,業務經理答應,會想辦法幫我處理,我倉庫還有1000箱產品過期品,沒出庫,直接在倉庫就過期了,不是不想出庫,終端也壓滿了。過期品都存放快1年了,現在都沒給處理。我現在就等新客戶來接手。”
壓貨后,竄貨風險增加。一個經銷商承受不了公司的竄貨罰款,“我代理A品牌超過10年,沒有主動去竄貨,現在線上這么發達,二批商把貨放到線上平臺銷售,我是被人針對了,同一批次產品被其他市場陸續投訴了10次,公司要罰我20萬,我一年還賺不到這么多,所以干脆不干了。”
不顧市場實際,對經銷商壓貨越多,死得越快。壓貨死路一條,不壓貨,和廠家對抗,還有生機。
![]()
常態化檢查、罰款
2017年開始,某大廠組織“雷霆行動”,對經銷商近3年已核銷的費用進行全面復查,第一年就從經銷商處罰款超3個億,全部轉變成公司的利潤。
后來每年都要搞一次全面檢查,有經銷商說最多的一次,被罰了100多萬,很想退出經銷,但這么大的體量、倉庫、人員等固定成本,很難找到其他品牌來承接。
日常檢查也讓經銷商膽寒。
市場是動態的,而檢查人員以靜態的眼光去審視市場,方案中是20箱陳列,實際檢查只有15箱,不符合要求,要扣回費用;要求鋪3支產品,實際檢查只有2支,要扣回費用。
“去年,廠家來我市場檢查了10多回,零零總總被罰超10萬。”經銷商搖了搖頭。
其實,很多大廠的巡查,每年會有罰款任務,完成這些任務就有獎勵。所以,巡查看似鐵面無私,實則只是挑選到了某個“苦命娃”。
在廠商關系中,經銷商是弱勢的一方,廠家的一個政策,也許就決定了經銷商的榮辱興衰。而經銷商的離開,對當地市場而言,沒有真正的贏家,經銷商損失了金錢,廠家輸了口碑。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廠家不應一味地加強經銷商的管理,而是要把經銷商當成真正的合作伙伴,賦能經銷商的發展,同舟共濟,實現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