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Daryo
一、沖突升級:從核設施打擊到地區戰爭邊緣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雄獅崛起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打擊,目標直指伊朗核設施及軍事基地,造成多名高級軍官和核科學家死亡。伊朗官方稱此舉為“宣戰”,隨即發射約百架無人機反擊以色列領土,但多數被攔截。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贊揚以方行動“非常棒”,并誓言“后續還有更多行動,而且多得多”,進一步激化矛盾。沖突迅速升級為區域性對抗,伊朗隨后對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城市發動導彈襲擊,甚至突破以色列“鐵穹”防御系統,打破了后者“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全球供應鏈與能源命脈受沖擊
沖突的戰略影響遠超中東范疇。伊朗控制著霍爾木茲海峽——全球石油運輸的咽喉要道。據報道,伊朗正考慮封鎖該海峽,此舉將導致全球能源供應鏈混亂,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高全球通脹。對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中亞國家而言,油價劇烈波動猶如“財政糖癮”:哈薩克斯坦等產油國可能短期獲益,但長期將阻礙外資投入;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能源進口國將承受燃料與食品價格暴漲的沖擊。
經濟層面,中亞作為內陸地區高度依賴伊朗的貿易通道。伊朗阿巴斯港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貨物出口的關鍵門戶,而印度援建的恰巴哈爾港則為中亞提供避開中俄的獨立貿易路線。然而,以色列對伊朗東北部城市馬什哈德的空襲,嚴重威脅了這一經濟命脈。該市距土庫曼斯坦僅75公里,土庫曼斯坦和伊朗兩國剛簽署30億美元貿易協議并計劃建設跨境鐵路。戰火導致港口運作停滯、保險費用暴漲,中亞苦心經營的“南北運輸走廊”成本優勢蕩然無存。
三、中亞在多方角力中的危與機
沖突迫使中亞國家在復雜的地緣棋局中艱難周旋。歷史與宗教的拉扯尤為明顯:盡管中亞遜尼派國家警惕伊朗的什葉派意識形態,但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民眾與伊朗共享千年文化紐帶。一份電話民調顯示,現實利益壓倒宗教情感——僅5%哈薩克斯坦人支持軍事援助伊朗,塔吉克斯坦也僅有13%。
大國博弈的夾縫更令中亞如履薄冰。美國將伊朗視為中俄伊三角中最弱一環,意圖通過打擊德黑蘭間接消耗中國的流動性和俄羅斯的戰略資源。俄羅斯借機強化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試圖重塑中亞“保護者”角色;中國則擔憂戰火波及“一帶一路”關鍵通道。而伊朗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的立場,引發中亞警惕:若烏克蘭戰敗,俄羅斯帝國野心將膨脹,對中亞的壓力只會增大。
安全外溢風險直接沖擊中亞邊境。土庫曼斯坦與伊朗接壤的1150公里邊界,在戰時可成為武器和難民非法流動的渠道。該國邊防力量薄弱,使極端組織滲透、難民潮及公共衛生危機風險激增。2024年以色列情報部門更指控烏茲別克斯坦公民參與針對阿聯酋的恐襲,凸顯地區安全網絡遭侵蝕。
四、中亞的生存之道:冗余策略與平衡外交
面對多重危機,中亞國家正采取務實策略:
經濟抗風險:哈薩克斯坦航空公司緊急調整航線避開伊朗領空;各國加速推進貿易路線“冗余化”,避免單一通道依賴。
安全筑防線:土庫曼斯坦強化邊境管控,鄰國協同防范難民潮與極端勢力滲透。
外交走鋼絲: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在聯合國呼吁停火,卻避免公開選邊站。正如學者指出:“維護長期自主性需要拓展平衡關系,而非依賴某個大國集團”。
五、結語:風暴眼中的戰略清醒
以色列-伊朗沖突對中亞的沖擊印證了“地理即命運”。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管道、哈薩克斯坦的原油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跨境鐵路,無不與波斯灣的硝煙緊密相連。當大國將伊朗作為“壓力測試中俄的杠桿”時,中亞承受的卻是切膚之痛:供應鏈斷裂、通脹失控、邊境失守。
在此背景下,中亞國家的“中立”絕非消極回避,而是以冗余通道對沖貿易風險、以靈活外交置換生存空間的主動抉擇。絲綢之路的歷史經驗昭示:在大國的夾縫中,小國的生存智慧往往在于將“十字路口”轉化為“交匯之地”。今日中亞能否化危為機,取決于其能否在捍衛主權的同時,將地緣困局轉化為連通歐亞的樞紐新局——這既是對領導力的考驗,更是對文明韌性的錘煉。
您的點贊、支持、關注和轉發是我們持續更新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