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2074字,5圖
閱讀預計:6分鐘
![]()
印度孟買某豪宅內,水晶吊燈映照著滿桌珍饈。
主人身著定制西裝優雅地用手抓取咖喱,賓客們效仿著這一動作。
這一場景被社交媒體曝光后引發熱議——當全球餐桌擺滿刀叉筷子時,為什么印度人仍在堅持這種"原始"用餐方式?
印度種姓制度(瓦爾納制度)將社會分為四個主要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 “達利特”(即傳統意義上的 “賤民”)。
這一制度的核心邏輯之一是 “純凈”(Purity)與 “污染”(Pollution)的二元對立 ,具體體現在飲食、職業、社交等多個領域。
其中飲食中的 “純凈” 標準在于,高種姓(尤其是婆羅門)認為,食物的 “純凈性” 與其來源、制作方式及進食方式密切相關。
在印度教中,進食被視為一種儀式,手被視為連接人與神的媒介。
例如,婆羅門在祭祀時需用手直接接觸祭品,這種傳統延伸到日常飲食中,手抓飯被視為一種 “自然”“原始” 的方式,直接用手接觸食物(通常用右手,左手被視為 “不潔”)被認為更貼近宗教儀式中的 “潔凈” 要求。
同時,部分高種姓群體認為,使用餐具會阻斷人與食物的 “能量聯結”,違背宗教對 “純凈飲食” 的要求。
![]()
尤其在,英國殖民時期,西方飲食文化(如使用刀叉)隨殖民統治傳入印度。
部分印度精英階層雖接受了下午茶等習慣,但為了與殖民文化保持距離,刻意強調本土傳統(如手抓飯)的 “純凈性”,將其作為抵抗文化同化的象征。
這種 “反向文化認同” 被高種姓群體放大,成為維護種姓特權的工具,甚至將使用餐具與 “賤民化”“西化” 綁定。
賤民階層因從事被視為 “不潔” 的職業(如處理尸體、清掃糞便等),長期被污名化。
高種姓將使用餐具與賤民的 “污染性” 綁定,本質上是通過飲食習俗強化種姓等級秩序,鞏固自身的優越地位。
盡管法律早已廢除種姓歧視,但文化慣性讓這種陋習在富裕階層依然頑固存在。
某位匿名寶萊塢明星透露:"家族長輩認為用刀叉是對傳統的背叛,甚至會影響婚禮嫁妝談判時的家族形象。"
![]()
而且,高種姓大多為素食者,對食物的純凈度極為看重,從食材選擇到進食方式,都遵循著嚴格傳統。
低種姓群體在飲食選擇上相對沒那么多禁忌,肉類消費略高于高種姓,但因經濟條件和宗教觀念影響,整體肉類消費量也不高。
這種種姓間的飲食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手抓飯這一傳統飲食方式的延續和傳承上。
印度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印度主糧種類豐富,包括大麥、小麥、水稻等,原產蔬果眾多,姜、姜黃、胡椒等香料更是其特產。
公元前 2500 年至前 2000 年的印度河谷,廚師已能用多種調料制作燉肉、燉魚等菜肴。
彼時,印度 - 雅利安人創作的《梨俱吠陀》中提到,飲食注重儀式,牛奶和奶制品地位重要。
隨后,種姓制度逐漸形成,對飲食產生關鍵約束。
公元前 1000 年到前 300 年,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城市化發展加速。
公元前 6 世紀,受宗教思想影響,素食主義開始興起,不過孔雀王朝王公貴族的飲食仍以肉類、美酒等波斯 - 希臘式食物為主。
大航海時代后,花生、辣椒等外來食材傳入印度,豐富了其飲食種類。
到了近代,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飲食文化沖擊巨大,印度精英階層接納了下午茶文化等西方生活方式,但在餐具使用上,卻未完全遵循西方習慣。
盡管印度政府曾試圖推行一些飲食衛生改革,如禁止路邊攤食品,可效果不佳。
在孟買等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的城市,雖有歐式、美式購物中心及提供衛生化傳統菜品的店鋪,但占比極低。
![]()
在印度餐飲文化里,手抓飯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飲食方式。
從歷史角度看,用手抓飯的習俗由來已久。在古代,人們用手抓飯團分享食物,代表著團結和友好,這一傳統延續至今,在家庭聚會、節日慶典及宗教儀式中都不可或缺。
印度人認為,吃飯時很多快感源于觸覺,刀叉和筷子會阻斷這種感覺,而用手抓飯能提前感知食物溫度,避免燙傷。
雖然如今法律已廢除種姓歧視,但文化慣性使得高種姓群體格外堅守用手吃飯的傳統,他們將使用刀叉視為對傳統的背叛。
手抓食物,這一飲食習慣在全球范圍內其實并不罕見。
除印度外,世界其他地區如新疆和遠古人類也有手抓食物的習慣,手抓飯并不罕見,盡管餐具的出現為進食提供了便利,但并沒有完全替代直接用手取食的方式。
![]()
遠古時代的人類在剛開始食用食物時,并無使用餐具的習慣,大家都是直接用手抓取。
因此,這種進食方式并不奇特。盡管后來為了方便,調羹、刀叉與筷子等餐具逐漸出現,但它們并未改變人們直接用手抓取食物的習慣。
至今,在亞洲的西南部、東南部、非洲以及美洲等地,手抓食物依然是普遍的進食方式。
從公共衛生層面來看,有研究表明使用餐具的群體感染率低于手抓群體,但在印度富人區,因對傳統的堅守,人們抵制改變手抓飯的習慣。
這使得印度飲食文化在變革中陷入矛盾,一方面要順應現代衛生觀念,另一方面又難以割舍悠久的文化傳統。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