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人有時候迫切需要優越感。
就拿我自己舉例,前些年,有時候我需要上臺去做科普,上去之前難免就會非常緊張,覺得自己有各種不足,資料可能不夠詳實,PPT 還能繼續優化……總之,就是各種不安和焦慮。
這個時候,我就會去努力尋找一種優越感,比如臺下的觀眾大多沒有醫學背景,我應該是全場最了解女性健康的那個人……
諸如此類的念頭會讓我快速平靜下來,雖然這些本不應該成為優越感,只是碰巧先于大家知道這些信息罷了,但是在那一刻,這些念頭讓我找到了安全感和掌控感(盡管大概率是錯覺)。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比如我要在臺上去給年資比我高,經驗比我豐富的醫生講如何做科普,這會讓我前一天就陷入焦慮和不配感當中。
所以上臺前,我常常需要給自己完成心理構建,比如我的關注量不少,讀者反饋挺好,做的年限也足夠,過去的經驗確實有幫到其他醫生,而且我還會跳街舞……所以,我還不錯!
喏,心里話都說出來了。
仔細想想,或許大家也有類似的處境,尤其是在網絡上更加多樣,比如呈現自己精致優雅的生活,發表貶低別人的言論,在與網友的爭論中獲勝,自己所在群體的數量擴大……
總之,確實會有人在意這些,因為或許尋求優越感本身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尤其在面對壓力、不安全感或內在價值感動搖時,它是一種本能的應對策略。
但也只是可以提供非常短暫的、表面的安全感,到了下一次面都這樣的處境時,仍然需要去尋找優越感,而且角度越來越刁鉆,因為很多優越感很像泡泡,不戳都會破。
反過來,我觀察到,當我自己頻繁地、過度地依賴優越感來獲得良好感覺的時候,往往是內在價值感不穩定或不充分的時候。
那種感覺是很痛的,而此時的優越感就像止痛藥,能緩解表面的焦慮和不安,但不解決內在價值感的缺失,甚至可能掩蓋問題,阻礙真正的成長。
這也是近幾年,我發現自己很多場合少了很多焦慮和自卑,也幾乎不太需要去尋找優越感了,有人說,那是因為你很棒了,所以不需要了……
不是的,任何時候我們抬頭看,都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我能做的就是告訴自己,我出現在這個位置,做這些事情,這本身是價值的,我只需要正常完成它,就可以。
這是一種源自內在的自我肯定和逐漸趨于穩定的價值感。
嗯,人其實更需要穩定的價值感。
有時候,看到人們在比慘中拔得頭慘,在炫富中贏得首富,在評論區混戰中所向披靡,在圈子對抗里風生水起…或許就是在靠追求此刻的優越感,來填補內心缺乏價值感的空洞。
只可惜,我們成長過程中并沒有被告知價值的多樣性,只是提供了幾種固定模板,比如成績,財富,權力,地位…好像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也不算價值。
在這種狹窄的空間里,只有少數人可以感受到價值,而大多數人可能很多時候就是靠局部的短暫的優越感來熬過那些時光,講到這里,我眼前好像閃過了很多人,也包括過去的自己。
文章在微博發布之后,有讀者提問:如何區分優越感和自信呢?
這是我沒想過的問題,所以試著回答:我覺得自信是源于內在對自身能力與不足的清晰認知與接納。它是向內求索獲得的聚焦和穩定,有可能表現為尊重別人、樂于合作,虛懷若谷。
而優越感則源于不斷地向外比較,通過拉踩或貶低來獲得虛假高位。有可能表現為傲慢、輕視、脆弱、易怒,高度依賴或反復營造別人不如自己的狀態。
但兩者似乎無法完全剝離,有時候甚至相互依附,如果自信像大海納百川,那優越感則像海上的泡沫轉瞬即逝。
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獨家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