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 WWDC 還有兩天就要召開了。
作為 Apple 最重要的年度舞臺,以往總是“果粉春晚”般令人期待:新一代系統、新硬件、新生態,甚至是驚喜的“one more thing”。
但今年,氣氛有點變了。
Apple 的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超 20%,創下十余年來 WWDC 前最差表現。投資者焦慮,媒體唱衰,就連忠誠用戶也開始猶豫。
要知道,這是那家曾經連續多年穩坐全球市值第一寶座、擁有超過 20 億設備的超級巨頭——
它怎么了?
1|別人家的 AI,已經成了第二大腦
![]()
過去幾年,誰家屏幕大、攝像頭像素高,曾是手機界的“內卷”主戰場。可從去年開始,真正的競爭核心已經變了:
“這手機的 AI,到底能干嘛?”
放眼整個行業,小米、華為、OPPO、VIVO、榮耀、三星……
AI 修圖、通話摘要、智能搜索、寫作助手、智能體入口——人人都在做手機的“第二大腦”。
而 Apple 呢?Siri 依然停留在“打開手電筒”、“設個鬧鐘”。。。
去年 WWDC 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一年過去仍沒下文。Siri 升級跳票、系統級 AI 功能缺席,開發者們望穿秋水,用戶們摸不著門道。
“你的智能助手,還聰明嗎?它,真的在幫你嗎?”
比功能更可怕的,是節奏和戰略的掉隊:
友商已將 AI 融入系統,Apple 還在用外掛補丁;
Google 有 Gemini、Samsung 有 Gauss,Apple 模型名至今沒人記得;
微軟已經把 Copilot 賣進企業,Apple 連收費機制都沒影。
更別說中國市場了——
由于政策限制,Apple 無法使用 OpenAI 模型。幾經輾轉選中阿里的通義千問作為合作對象,結果因政策波動被緊急擱置。
中國用戶何時能用上 Apple 的 AI?沒人知道。
而此時,華為、小米等已實現“即用即得”的 AI 手機體驗。換句話說:AI 手機已經在賣,iPhone 還在等審批。
2|AI 沒起飛,制造業危機又壓了上來
![]()
正當 Apple 想要在 AI 上奮力追趕,另一記老問題又砸了下來——
特朗普又來了。
2025 年 5 月,特朗普放話:如果 Apple 不把制造搬回美國,就準備承受 25% 以上的關稅。不是喊話,是已擬草案、準備落實的那種。
Apple 面臨的,是一次無法繞開的政治級挑戰:
- 制造回美國?成本翻倍,售價破 $2,000
- 基礎設施?美國缺人缺廠缺螺絲
- 產業鏈?中國才是“幾公里內完成整機”的效率奇跡
Cook 曾說:“中國有足夠多的工具工程師,能填滿幾座足球場;美國,可能連會議室都坐不滿。”
Apple 一直在推進“東南亞+印度”的分散布局,但真正關鍵的芯片、屏幕、Face ID 等,依然高度依賴中國。
如今,25% 的關稅像懸在頭頂的利劍,逼迫 Apple 在“政治安全”與“經濟效率”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這不是一次市場調整,這是時代級地緣再配置。”
3|App Store 抽成、Google 付費:Apple 的印鈔機也被盯上了
![]()
過去十年,Apple 最大的盈利金礦,不是硬件,而是“服務”——App Store 抽成和 Google 的默認搜索協議。
App Store 毛利率高達 74%,是硬件的兩倍,靠內購抽成每年進賬數百億;
Google 每年支付約 200 億美元,換取“Safari 默認搜索”位子。
但這兩項核心收入,正面臨全球范圍的監管圍剿:
歐盟《數字市場法案》要求開放支付渠道;
美司法部起訴 Apple 壟斷,要求拆除默認搜索協議;
亞洲各國也啟動反壟斷調查。
如果法院判決取消 Google 支付協議,Apple 將損失每年 200 億“隱形現金流”。
一邊是高利潤的金庫,一邊是逐漸收緊的法錘。
Apple,已經站在了平臺經濟的十字路口。
4|中國市場份額跌破 50%,AI 手機全面反超
![]()
2024 年,Apple 在中國高端市場份額曾高達 70%。而到了 2025 Q1,這一數字已經跌至 47%;華為從 13% 飆升至 35%。
關鍵不只是價格,而是——你不懂中國用戶在乎什么。
國產手機的崛起,從來不只是靠“便宜”兩個字。
AI 功能日益強大、拍照系統持續進化、美顏算法精準拿捏用戶喜好,這些真實可感的創新,才是華為、小米、vivo 能在高端市場不斷反超的底氣所在。
AI 寫作、通話摘要、智慧相冊、大模型助手……中國廠商早已將 AI 深度嵌入系統級體驗,讓用戶“買得起,也用得爽”。
而 Apple 呢?Apple Intelligence 遲遲難落地,中國區功能被政策卡住,
Siri 依舊停留在“請再說一遍”的時代,仿佛與今天的智能交互毫無關系。
一句話總結:
用戶想用的你沒法上,
別人已經用習慣的,你還沒開始做。
5|不是沒人換 iPhone,而是沒人再“非換不可”了
![]()
在換機動力下降的大背景下,iPhone 的升級越來越“不香”:
續航夠用、性能冗余、拍照差距收窄;
AI 沒新意、系統無亮點、交互仍守舊。
但更致命的,是前方突然殺出的“下一代終端”。
2025 年,Apple 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與 OpenAI 聯手開發的“AI companion”設備浮出水面:
小巧精致,無屏操作;
內嵌模型,具環境感知;
可被視為“iPhone 后的終極形態”。
據傳,這款設備將在 2026 年發布,目標直指“重塑人機交互方式”。
“未來的設備,不再是手機,而是 AI 自己。”
如果那一刻真的到來,
Apple,還能守住入口嗎?
6|結語:如果未來不是手機,那還需要 Apple 嗎?
這一次的 WWDC,或許不會再有驚艷“one more thing”。
人們更在意的,是:
“Apple 還能趕上這場 AI 革命的列車嗎?”
我們熟悉的那家 Apple,靠設計、封閉系統和生態鏈三件法寶,曾定義了移動時代。但現在的世界不一樣了:
- 封閉系統正在變成限制器,
- 速度不再代表穩定,反而成了錯過,
- AI 正在重構用戶習慣和設備邏輯。
過去十年,Apple 站在時代的頂端;
但這一輪,它卻站在了變革的邊緣。
也許它還會是偉大的公司,但未必還能定義未來的形狀。
本文由「AI 范兒」出品
我每天都在更新,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對你有用,
那我們就加個關注、交個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