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知道許淵沖是在2017年,在一檔叫《朗讀者》的節目上。
![]()
圖片來自網絡
這位獲得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星文學翻譯獎的翻譯家,那時年已九旬,滿頭白發。但是他沒有絲毫暮氣,而是兩眼明亮地同主持人聊起自己翻譯的詩,聊起自己的少年往事。
![]()
圖片來自網絡
他從事文學翻譯六十余年,致力于把唐詩宋詞、《詩經》《楚辭》等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法文,讓西方文學世界感受到東方古典文學的美。
那次節目,讓許多年輕的讀者對許淵沖有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線下見到許淵沖是在2021年一次節目錄制中。
他精神矍鑠,聲如洪鐘,愛吃甜食,連喝茶都要加糖,全然沒有百歲老人的蒼老之感。
他說,在今天出門前,還在桌前做著翻譯的稿子,要在百歲之際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
那一次節目錄制的主題是西南聯大。面對鏡頭,他緩緩回憶起自己的西南聯大歲月,談起同窗、老師們,聊起在聯大上課、跑空襲、在昆明行營翻譯軍事情報等特別的經歷。
![]()
聯大學生上課,圖片來自網絡
上個世紀的時代光影和當下的攝影棚燈光交疊,那個意氣風發的聯大少年,仿佛又躍然于我們眼前。不由得讓人感嘆,那真是一段群星閃耀的難忘歲月。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許淵沖和他的西南聯大。
01
群星璀璨的西南聯大
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哪一所?
1937年,戰火紛飛,為了給師生在戰亂年代尋找一張安靜的書桌,清華、北大、南開決定合并組成臨時大學,南下避難。
從北京到長沙,從長沙到昆明,師生們或乘船,或乘車,或步行,最終在昆明落了腳,并將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圖片來自網絡
沒想到,這所臨時拼湊、物資匱乏、顛沛流離的大學,竟然成為了中國最好的大學。為將來的中國培養了諾獎得主、最高科技獎得主、一百多位院士......
![]()
西南聯大校舍,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1938年,17歲的許淵沖報考了西南聯大外文系。
他是以全國第七名考入的西南聯大的。父親預支了三個月的薪水,送他乘上了南下的汽車。
![]()
和內地淪陷區不同,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昆明遠離戰火,還有安寧和自由。
許淵沖在《西南聯大日記》里記錄了他初見聯大的第一印象。
一到農校,看見三棟兩層大樓,中間那棟還有三層,入口處直立著四根頂天立地的希臘式石柱,氣派非凡,我覺得不下于我想象中的清華大學。進去一看,教室里擺著許多扶手椅,我不知道這是戰時桌椅合一的簡便設備,還以為是大學培養獨立自由的作風呢。靠左的大教室里有一張綠色的乒乓球臺,大樓對面是一個大足球場,場上正在比賽足球,周圍的看臺上坐滿了觀眾,啦啦隊打著拍子,齊聲鼓掌叫好,我覺得秩序井然,勝過了在南昌看到的比賽。東樓東邊有幾塊布告板,上面貼著紅紅綠綠的通知,一眼看到茅盾 1 月 2 日在三樓大教室講演,覺得聯大文化生活真是豐富,南昌哪有這種機會! 《西南聯大日記》
![]()
聯大新修校舍,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的聯大,匯集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名家大師。
![]()
西南聯大師生職員合照,圖片來自網絡
他們懷抱守護文化火種的愿景來到昆明,在這里教學、生活,把知識傾囊相授給下一代學生。當時聯大學子接受到的就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教育。
就比如許淵沖的教授,有聞一多,有葉公超,有錢鐘書,有吳宓。
許淵沖很喜歡錢鐘書,他說錢鐘書只大自己十歲,年輕,有趣,英語說得很好,就像是一個英國人。
![]()
左起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選課之后,下午去三樓大教室聽茅盾講演。茅盾是我久聞大名的作家,他臉很瘦,戴了一副眼鏡,穿了件長衫,在朱自清教授的陪同下,來到大教室。朱先生個子低,穿一件咖啡色的長袍,我在小學時就讀過他的《背影》,中學時又讀到他的《匆匆》,很喜歡“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這些有對仗的句子,并且模仿寫過作文,得到老師的好評。這天一下見到兩位作家,覺得聯大真是名不虛傳的大學。 《西南聯大日記》
02
恰同學少年
不僅教授,就連當時聯大的學生,都是全國各地的最佼佼者。楊振寧、汪曾祺、李政道、鄧稼先等等,都是許淵沖的同學。
![]()
許淵沖與聯大同學合影,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從這些同窗身上,許淵沖收獲了很多啟發。
尤其是楊振寧,大一時他們是同一堂英文課的同桌。許淵沖對這位不同專業的同桌印象深刻。
![]()
許淵沖與楊振寧合影,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許淵沖說,第一次英文小考,他考了85分,這是他中學時從沒考過的成績,因此他非常開心。
可是,他一看楊振寧考卷,發現楊振寧考了95分,比自己整整高10分。而且楊振寧是理科學生,自己是外文系學生,許淵沖不由得感到一些挫敗。
楊振寧好奇心很強,很喜歡提問。有一次在葉公超的英文課上,楊振寧問:“有的過去分詞前用be,為什么不表示被動?”可惜葉公超沒有回答他,而是以反問的形式搪塞了過去。
楊振寧效率高,考試時別人花兩小時做不完的題目,他只用一小時就交頭卷,并且還能得最高分。
許淵沖很感慨,但是也因此生出了一股沖勁兒來。
他說,楊振寧是超越全國水平的同代人,但是幸虧自己還有自知不如人的地方,有見好處就學的虛心,自己不和他比,只和過去的自己比,只要自己繼續努力,就一定有追趕楊振寧的可能。
還有汪曾祺。
![]()
左起李榮、汪曾祺、朱德熙,圖片來自網絡
汪曾祺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人,就讀于中文系。
許淵沖說,皮名舉教授《西洋通史》講課很有趣味,但作業——畫古代地圖卻很枯燥。但是汪曾祺卻畫了一張美麗的地圖交上去,皮名舉教授幽默地寫了批語說:“足下作品藝術價值很高,學術價值全無。”
汪曾祺常有神來之筆,有一次他寫溫庭筠,李商隱的詩詞是 “沉湎于無限晚景,以山頭胭脂作臉上胭脂”,沈從文教授看了,說汪曾祺比自己寫得還要好,破格給了他 120 分。
![]()
聯大女同學們,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03
大學生活
別有風味
聯大的生活相當充實。
除了外文系的課程外,許淵沖還有生物課、政治課、西洋通史等課,課外還會和同學一起出去游歷、打球、看電影......此外,他還被 22 室選為伙食委員,要夜里四點鐘起來去廚房監廚,買菜。
![]()
聯大學生上課中,圖片來自網絡
從許淵沖的《西南聯大日記》中看,他的學生生活和精神狀態相當接地氣,和今天趕“早八”的大學生頗有相通之處。
他到昆明第一個月時給自己寫下了滿滿當當的學習計劃:“早晨朗讀《大一英文》課文;中午參加‘三一圣堂’英語會話;下午讀《圣經舊約》; 晚上寫英文日記。”
結果早晨朗讀只堅持了一學期,中午會話只去了一個星期,英文日記只堅持三四個月,就統統放棄了。
他在日記里寫:
“早晨因為起晚了,來不及洗臉,就沒有去升旗;因為下雨地濕,沒有去上體育課;因為沒有興趣,又沒有去上軍訓課。我覺得有些課沒有意思,上課只是為了怕扣分數。”
他不擅長生物課,交作業的時候沒有老老實實按照顯微鏡看到的畫,而是照著教科書的圖畫,結果被助教吳征鎰(他是從長沙步行到昆明來的,后來成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發現了。
他下決心要好好溫習生物,結果看到什么蛋白質和脂肪,就開始走神,浮想聯翩了。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局變化,原本安寧的昆明也動蕩起來,師生們的生活越來越困難。
日軍頻頻派戰機飛掠昆明上空,意圖空襲昆明,聯大學子們的學習生活中多增加了一項叫“跑空襲”的特別節目。
當空襲警報響起來的時候,師生們就要抓緊時間逃出城,躲避轟炸。
![]()
圖片來自網絡
一開始的時候,敵機不會來,許淵沖有時候躲進花園里睡覺,有時候和同學們躲在山谷里打牌,有時帶著書邊跑邊讀,他甚至還因“跑空襲”意外發現一處桃源般的山澗。
“跑空襲”成為一樁苦中作樂的事。
然而,到了許淵沖大三的時候,轟炸就變成貨真價實的了。炮彈、槍聲,就在耳邊響起。
日本飛機二三十架轟炸昆明。我和匡南躲在后山松樹林中,看見在高空的敵機閃閃發光,扔下給陽光照得雪亮的炸彈,匡南說聲“不好!敵機炸聯大了!”我們趕快撲在松樹底下。剛剛撲倒,炸彈就落在我們前后左右,炸出了很多大坑,掀起了大片泥土,鋪天蓋地壓在我們身上,還好我們沒有給碎片擊中,總算運氣。回到新校舍一看,理學院的宿舍炸倒了一間,籃球場上炸出了兩個大坑。再到北院,師范學院落彈更多,熊德基(聯大地下黨領導人)的床鋪都炸掉了,還好人不在家。再到南院,女生宿舍也不能幸免,同端三姐妹和宗蕖等幾個女同學住在南院食堂旁邊,床上落滿了塵土。大難之下沒受損失,趕快抓緊時間讀書,不要等到炸得讀不成了。 《西南聯大日記》
![]()
聯大被轟炸的校舍,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這時的聯大實施了戰時作息表,因為敵機大多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來,于是聯大學子便改成上午七點至十點上四堂課,下午三點至六點再上四堂,每堂課上四十分鐘。
在炮火硝煙之間,許淵沖讀莎士比亞,讀柏拉圖。在短暫的和平日子里,他經過灑滿陽光的曠野去上個三四堂課;晚間,在黑夜包圍下的課堂里談談邏輯。
![]()
許淵沖在讀莎士比亞,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有一次,白天日軍轟炸了聯大,晚上還有警報,但晚上的月亮那么好,許淵沖和兩個同學還是去上了課。教授吳宓先生也來了,他們就這樣在廢墟里、月光下,講起了《柏拉圖對話錄》。
這就是聯大的學習生活。一半是殘酷的戰爭,一半是有志氣、有風骨、無懼無悔的聯大師生們。
![]()
聯大校訓,圖片來自網絡
有些書讀來是用來“用”的,比如某些專業書,用來拓展知識面,教會你某些生存的方法。然而,有些書讀來你卻會覺得“好像沒什么用”。
許淵沖的這本《西南聯大日記》就屬于后者。讀來真的“沒什么用”。
但是我們依然推薦讀這樣的書,不為“用處”,只為純粹的感動。
![]()
《西南聯大日記》
作者:許淵沖
西南聯大的記錄了大師風采,記錄了戰爭年代的愛情與理想,詳細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學生們如何讀書、上課、考試、娛樂、戀愛、躲避轟炸、投身抗戰......
![]()
聯大學生參軍,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這不僅是許淵沖的青春少年,更是我們的家國歷史,是一個民族在最黑暗時刻守護文明火種的精神史詩。
本書是許淵沖1938—1943年就讀西南聯大時寫下的日記,他在一百歲的時候親自整理、修訂和批注。我們一字未改,一字未刪。
![]()
許淵沖照片,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本書中收錄了30余幅的老照片、手稿信札,將那段"剛毅堅卓"的歲月立體還原。
![]()
聯大學生參軍,圖片來自《西南聯大日記》
通過日記的形式,《西南聯大日記》完整地展示了1938-1946年間西南聯合大學師生南渡北歸的壯闊歷程,我們得以觸摸到那段動蕩又浪漫的青春。
讓讀者看那些艱難困苦中的浪漫,國難民危中的執著,瞻仰那些在戰火中淬煉出的不屈脊梁。
在最后,小編推薦你讀《西南聯大日記》,走進那段理想主義永不熄滅的浪漫歲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