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時代的影像
1950年代,戈壁灘上的軍墾號與姑娘們的紅頭繩交織成拓荒奇觀。當數千名湖南女青年頂著黃沙投入新疆屯墾戍邊事業,她們的行囊里既有梳篦和辣椒,也承載著建設邊疆的使命。從“紅妝”到“武裝”,這場被詩化為“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人口遷徙,銘刻著一代女性突破傳統生存空間的生命軌跡。
![]()
歷史的鏡像
歷史的基因一脈相承。將湘女植下的白楊林,投影到兩千年前的嶺南煙瘴之地,相似的文明脈絡再次顯現:中原女子踏過五嶺,青銅簪束起長發,在南蠻的薄霧中躬身耕耘。青史中的模糊身影被重新照亮:她們為何要遠離家鄉?是戰亂流離?國家使命?還是對"山那邊"的想象?當她們解開中原的襦裙系帶,換上葛布短衣,一段生命的遷徙故事就此肆意生長······
![]()
“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專題展覽
![]()
![]()
![]()
![]()
她們是新移民
也是軍嫂

![]()
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注重對嶺南經略與開發,屯墾戍邊和移民實邊成為促進地區農業、商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嶺南地區被納入秦朝疆域后,50萬遠征軍將士除去陣亡、病死及返回中原者外,其余大部分就地留守、屯墾戍邊,趙佗也因軍功獲任“百粵首邑”的龍川縣令,擔起了地區治理重任。由于秦軍部隊與本地居民都存在性別比例失調現象,影響了嶺南地區政治文化形態的歷史變化,為解決駐地軍人婚配問題,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趙佗向秦始皇“求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但始皇帝只允派1.5萬名未婚中原女子支援嶺南,這些女子跋山涉水到達廣東以后,名義上為當地駐軍縫補衣服,實則是與駐地軍人組建家庭,她們成為了扎根南疆的第一代母親——“客娘”。這是秦始皇第三次組織大規模中原人南遷至嶺南,也被視作女性從軍的創舉。雖然這一舉措的初衷是服務于軍事活動,但軍人屯墾戍邊和家屬隨軍作為客觀事實形成的移民現象,為早期嶺南開發和推動民族融合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
![]()
![]()
嶺南拓荒
她們撐起半邊天

![]()
![]()
![]()
雖然史料中未明確記載這一萬余名中原女性移居嶺南后的具體生活狀況,但根據秦漢時期邊疆地區實行的家屬隨軍制度和移民政策可以推斷:這些女性移民通過參與農耕紡織等生產活動逐步融入當地社會,同時在婚俗禮儀、服飾飲食等方面傳播中原文化,成為漢文化南傳的重要參與者。“家屬”一詞多見于秦漢文獻,既包括妻子、子女父母等直系親屬,也包括兄弟姐妹等旁系親屬,其中妻子是家屬中對軍人戍邊影響最為直接的對象。家屬隨軍是認識秦漢社會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重要內容,應屬軍事移民范疇。嶺南地區是秦朝重要的戍邊地區,趙佗建立南越國時期,繼續沿用秦朝政治制度,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漢朝統治階級承襲并繼續發展了秦朝戍邊政策,尤其是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又有大批漢軍留居于此,進一步推動開發建設嶺南。軍人、軍屬、士民等中原新移民帶來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嶺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
西漢南越國時期
辛偃墓出土的鎏金銅女俑形象
![]()
西漢南越國時期侍女形象
參加農業生產。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生產方式以狩獵為主,且“不知牛耕”。盡管也有種植水稻,但生產技術落后,產量較低。中原移民帶來豐富的農作經驗、先進的農耕工具和技術,加之在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下,鐵制農具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農業生產進入精耕細作階段。淘金坑二十二座南越國墓葬中出土了鋤、鍤、斧、鐮等鐵制農具,表明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已掌握了鐵器鍛造技術,并制造了大量不同用途的鐵制農具。軍事屯田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嶺南地區軍事防御能力,另一方面,秦軍將士作為一支特殊耕種力量投入農業生產,擴大了土地耕種面積,提高了糧食產出水平。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出兵征戰南越國期間,樓船將軍將精卒攻破石門,繳獲“越船粟”,說明此時南越國的農業發展已有剩余谷物積蓄。通常情況下,除了基層士兵按規定要從事屯田活動,隨軍女性也需參與田間耕作,例如居延漢簡關于“孝婦苦田禾”、“勝之夫妻當田之”的記載,表明士兵和家屬用自己的勞動共同開發戍守地區,保障了邊疆地區糧食生產與供應。
![]()
陶囷
西漢中期,1954年西村后崗出土。囷是儲糧的糧倉,圓形糧倉稱囷,方形的糧倉稱廩、倉。西漢中后期墓葬中開始出現囷、倉等大型儲糧設施模型明器,是漢代廣州“倉廩實、衣食足”的時代縮影。
![]()
滑石倉
東漢前期,龍生崗夫妻合葬墓出土。
參與后勤保障。男耕女織是中國傳統性別分工,紡織、衣補歷來被看作女性本業,也是秦漢時期邊疆地區隨軍女性的一項重要勞作。云夢睡虎地秦簡《倉律》有女性從事被服制作和修補勞作,并受到特殊重視的相關記載,居延漢簡中也記錄了邊疆地區以軍事化形式組織女性進入軍隊后勤部門縫補勞作,如“官使婢棄 用布三匹 系絮三斤十二兩”。如此看來,駐扎在嶺南的秦軍部隊或確有“為士卒衣補”這一后勤保障需求。在特殊時期,隨軍女性還會被征調參與糧草等軍備物資運輸保障工作,甚至因軍事需要組成女軍,守衛城防。
![]()
陶紡輪(左)
刻篦點紋雙獸首耳小陶瓿(右)
陶紡輪:西漢南越國時期,先烈路下二望崗出土。紡輪是婦女用于紡紗的工具,新石器時代已發明使用,一直延續至漢晉時期,使用方式變化不大。
刻篦點紋雙獸首耳小陶瓿:西漢南越國時期,西村孖崗9號墓出土。西村孖崗8號墓和9號墓是南越國可考為數不多的同穴分室的夫妻合葬墓,9號墓為妻子。
人口繁衍。秦漢時期移民具有規模大、效果明顯的特點,大批南遷的中原移民使得嶺南地區人口數量有了明顯增加。軍事移民是中原移民的主要組成人口,軍人屯墾戍邊和家屬隨軍也為嶺南地區輸入了大量勞動力。中原女子與戍邊軍人組建家庭,承擔起生兒育女的家庭責任,為嶺南地區人口增長作出了貢獻,同時也穩定了軍心,有助于鞏固邊防、提高軍隊戰斗意志。
移風易俗。大規模的北民南遷是漢文化向南擴張的重要條件。在未設置郡縣以前,百越民族保留有原始遺風的婚俗,男女之間隨意交往,無固定配偶,缺乏家庭倫理、父子親情和夫妻相處概念。秦朝實行一夫一妻制,漢代邊疆地區的下層士兵家庭也以一夫一妻制為主。自秦平嶺南以來,軍人與家屬、及其他中原移民長居此地,“漢越雜處”,變粵人“好相攻擊之俗”,尤其是漢代“初郡政策”對儒家禮儀、婚喪習俗、法律制度的推廣,加速了嶺南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使得歷代百越民族后裔深受漢文化影響,改變了落后的生活方式,文明與禮法不斷完善,婚姻和家庭關系逐步走向規范化。
![]()
![]()
![]()
![]()
![]()
在嶺南
她們這樣生活

![]()
秦漢時期注重對邊疆地區人口的精細化、有效化管理,隨軍家屬的衣食住行也有嚴格的管理規定,確保屯戍戰略有效實施。在戍邊軍隊,隨軍女性中基層士兵家屬“卒妻”占多數,也有少部分基層軍官的妻子。一定程度上,這一時期的隨軍制度在戶籍管理、軍事動員等基礎治理邏輯層面,為后世軍事管理體系提供了歷史參照。
發放隨軍補助。國家以口糧的形式按月統一發放隨軍補助,稱之為“廩食”。一般由軍嫂本人親自領取。軍嫂參加軍隊雜役勞作(稱“居署”),發放的補貼單獨造冊登記。對于無法參加勞作的未成年子女的補貼發放記錄則另行登記。在重要節慶日,還會向家屬發放過節補貼,主要由軍人的母親或者妻子領取,軍人也會趁此難得的休息機會前往家屬居所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提供“福利分房”。一般而言,隨軍的軍嫂及其子女等家屬有集中居住的固定居所。對于未隨軍的家屬,可以憑證件“家屬符”前往軍隊安排的臨時居住地探親。居延的漢代家屬“福利分房”分布有住室、灶屋、倉庫、院落,住宿條件齊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還出土了隨軍子女的玩具。
給予醫療保障。漢帝國戍邊軍隊的醫療保障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駐地配置了藥物,也配備了軍醫,因而和平時期的軍人發病率低,治愈率高,軍嫂的身體健康也得到了相應保障。
糧倉滿、屋舍暖、醫者常在,是戍邊軍人堅實的生活保障,也是對軍人家屬的敬意。從萬朵金花下嶺南到八千湘女上天山,從秦漢戍卒家眷到當代女兵,女性始終是邊疆故事中堅韌的敘事線。當我們從史籍中讀懂"古典人道精神"時,別忘了那也是千萬個母親、妻子、女兒隨軍在邊的一生寫照。邊疆環境艱苦,她們以非凡的意志力扎根邊疆,在邊防建設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中用行動詮釋了女性的魅力與偉大力量。
![]()
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
展期:4月29日至9月7日
![]()
參考文獻
![]()
![]()
王子今《嶺南移民與漢文化的擴張——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綜合考察》
王子今《戰國秦漢時期的女軍》
趙炳林《秦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
趙炳林《漢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
孫聞博《秦漢的女子參戰與親屬隨軍》
賈麗英《從居延漢簡看漢代隨軍下層婦女生活》
張龍春《秦漢時期中原移民對嶺南的開發和影響》
魏學宏、侯宗輝《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家屬”及相關問題 》
![]()
![]()
![]()
![]()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常絲茗
美編 | 葉靖楠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