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讀 vol.375
CHEERS BOOKS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
當“手機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它構成了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過度保護,這讓孩子無法在成長中獲得足夠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社會對孩子在網(wǎng)絡上的保護不足。面對這個共同的時代危機,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本文摘錄自《焦慮的一代》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書的作者,發(fā)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書中說過,“育兒”這個概念其實是在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xiàn)的,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個概念流行起來,被大眾所熟知。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的無數(shù)代祖先都在多人混養(yǎng)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一群人一起養(yǎng)育一群孩子非常正常。每群人都有自己的養(yǎng)育智慧,不需要所謂的育兒專家。
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家庭生活發(fā)生了變化。家庭變得越來越小,居住的地點也靈活多了。人們工作和上學的時間延長了,生兒育女的時間也往后推遲,30多歲生孩子成了常態(tài)。新手父母們不能再像祖輩和父輩那樣依賴群體智慧,于是各路育兒專家成了救星。他們漸漸發(fā)現(xiàn),工作中常用的一個思路非常好用——只要我找到正確的訓練方法,就能讓自己勝任一份工作,然后做出亮眼的產品。于是,他們傾向于以在學校和職場上取得成功的這種思維方式來應對育兒。
高普尼克說,現(xiàn)在的父母們是木匠式思維。大家心中都有一個明確的育兒目標,他們認真審視著手頭的材料,力求打造出一件亮眼的產品。其他人可以用客觀的指標來量化評估這件產品。對一件木工產品來說,重要的是直角的地方夠不夠直,開關門是否順暢。父母的育兒也類似。高普尼克說:“混亂和變形是木匠的大敵;精準和控制才是木匠的摯友。重要的是反復測量,精準切割。”
但在高普尼克看來,育兒更好的思路其實是園丁式思維。父母要做的是“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安全且富有營養(yǎng),讓植物能茁壯成長”。這個過程當然也要花心思,但父母沒必要追求完美。一個園丁只需要做好除草和澆水的工作即可,剩下的就是靜待花開。花有自己綻放的時節(jié)和習慣,往往出乎人的預料,但也常常讓人驚艷。高普尼克熱切期待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大膽擁抱混亂和變化。
父母的任務不是生產出某個特定款式的孩子。我們的使命應該是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用愛、安全感和穩(wěn)定性將孩子包圍,讓所有的孩子,無論其性格或天賦如何,都能幸福成長。我們不需要去管理或塑造孩子的思維,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周遭環(huán)境,發(fā)掘驚喜和新知。我們不需要去教孩子如何正確地玩耍,只要把玩具給孩子即可……我們沒辦法逼孩子去學習,但可以成全孩子去自發(fā)地學習。
前文講過,當下父母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對孩子的保護常常是過度的,而且這種保護實屬多慮。用高普尼克的話說就是:“很多父母被木匠思維裹挾,對孩子的管控過于嚴格,反而阻礙了孩子獲得幸福和快樂。”與此同時,我們對線上世界卻過于放心,任由孩子們自由地使用智能設備,沒有幫孩子剔除糟粕和風險。這等于一個園丁把花園全權交給了互聯(lián)網(wǎng)來打理。父母們把孩子放在社交網(wǎng)絡里成長,而不是讓孩子腳踏實地地扎根于線下真實的社區(qū)。事后父母們又大吃一驚,因為自己的孩子居然感到孤獨,渴望真實的人際交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兩個階段非常重要,父母要在這兩個階段成為合格的園丁才行。接下來勒諾和我就針對這兩個階段,給父母們提幾條建議,大家可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分別采用,其中部分建議是多個年齡段的孩子通用的。
給0~5歲孩子父母的建議
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孩子們要形成基本的感知與認知能力,如視覺、聽覺和語言處理,還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行走、說話、精細動作,以及攀爬、奔跑等敏捷動作。在這幾年里,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即讓孩子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獲得父母足夠的愛,有足夠的玩耍時間,如此即可,沒有什么別的事情還能錦上添花,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了。3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在真實的世界里,多和父母以及其他友好善良的大人們互動,多和其他小孩玩耍罷了。這些年來,尤其是在美國,幼兒保育面臨很大的困難,成了一個普遍的大難題。但至少下面講的這幾件事情,是我們應該努力為孩子做到的。
如何給孩子更多且更好的線下活動體驗
正如第3章所講,依戀理論告訴我們,兒童需要一個大人當安全基地,這個基地能夠給孩子穩(wěn)定而充分的愛,能在孩子需要時給孩子幫助和依賴。不過,這個基地最大的意義在于,給孩子一個冒險的起點,讓孩子可以放心大膽地離開基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如此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學習與成長。
對孩子來說,一場理想的冒險就是在自由玩耍中,和其他孩子一起探險、搞怪、闖禍。如果這群孩子是混齡的,那么低齡孩子的學習將更加高效和深刻。因為孩子通過嘗試略超出他們當前能力的活動來學習,進步是最快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以大一點兒的孩子為榜樣,學習效果最佳。大齡孩子也能從中獲益,因為他們在扮演老師和哥哥姐姐的角色。所以,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最佳育兒資源就是充足的玩耍時間,確保有不同年齡的孩子參與,并有一個安全的、充滿愛的基地,讓孩子遇事能求助。
你和孩子互動時,不必時時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每分每秒的意義或教育作用。你們是在享受一段親子時光,不是在上課。不過要注意,你的行動比你的承諾更重要,請努力管住你的手,別去摸手機,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讓注意力一直在孩子和手機間跳躍。
另外,對孩子的熱心幫助不要掃興,要尊重他們內心的熱忱和表現(xiàn)欲。哪怕只是兩三歲的孩子,他們也能力所能及地做點事情,比如開飯前擺放餐具,或者把衣物放入洗衣機。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可以讓他們在家里獲得更大的存在感和融入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務的范圍還可以擴大。家務做得多了,可以防止孩子在未來產生虛無感,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畢竟,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認為:“我這個人沒什么用。”
如何給孩子更少但更好的線上活動體驗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電視并不適合低齡的小朋友。跟普通的物件、玩具相比,這些智能設備提供的感官刺激過于強烈而生動。與此同時,它們又缺乏互動性,孩子多是被動地接受刺激和接收信息,無益于提高學習能力。所以,大多數(shù)專家建議,父母不要習慣性地讓兩歲以內的孩子玩智能設備,并提倡在孩子6歲之前,都應該有所節(jié)制。小孩的大腦“期待”著一種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結感,需要擁抱三維的世界與五感的刺激,需要與真實的人和物互動。
但有一種情形例外,即適度地使用視頻聊天軟件,如FaceTime、Zoom等,與家人或朋友聊天。學界在研究了智能設備與孩子們的關系后,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與他人積極且同步地在線互動,即視頻聊天,可以強化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加深彼此間的情感聯(lián)系。不過,如果只是讓孩子被動地觀看一些提前錄制好的節(jié)目,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甚至還可能產生副作用,阻礙孩子的語言學習,尤其是對兩歲以下的孩子。
西方國家的專家們對孩子應該如何使用智能設備,態(tài)度幾乎是一致的。以下是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會給出的一系列建議,我非常贊同。
行動建議
建議1:未滿18個月的孩子,原則上不能使用任何智能設備,但可以與大人進行一對一的視頻聊天,如與不在本地的父母進行視頻交流。
建議2:18~24個月的孩子,可以在一位成年人的陪同下觀看教育類的節(jié)目。
建議3:2~5歲的孩子,非教育類的節(jié)目和應用程序,工作日每天最多可以觀看1小時,周末每天最多3小時。
建議4:6歲及以上的孩子,應盡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少用智能設備。
建議5:全家一起吃飯或者外出時任何人都不使用智能設備。9
建議6:父母要學習并正確使用父母監(jiān)控功能。
建議7:不要將智能設備作為安撫或陪伴工具。孩子鬧情緒時,父母不要習慣性地用智能設備去哄孩子。
建議8:睡前30~60分鐘,讓孩子關閉智能設備,并將其拿出臥室。
我明白,當你忙于準備晚餐、處理工作電話或是僅僅需要片刻休息時,沒有智能設備的幫助,撫養(yǎng)幼兒是多么困難。妻子和我曾經(jīng)也愛用《天線寶寶》來安撫孩子,從他們嬰兒期一直用到了幼兒期。如果時光能重來,我們一定不會再那么依賴這部動畫片。
給13~18歲孩子父母的建議
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升入高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時期,孩子在現(xiàn)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都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也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如何給孩子更多且更好的線下活動體驗
對孩子來說,進入高中,幾乎就等同于進入了青春期。這個時期是抑郁和焦慮的暴發(fā)期。前面幾章已經(jīng)論證過,幫孩子找到價值感以及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結感,對孩子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的提高都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大可以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安排一些成人級別的挑戰(zhàn)與責任。此外,榜樣的力量也不容忽視,我們要給孩子找到值得學習的榜樣。這個榜樣要去外面找,不是我們自己。
行動建議
建議1:提升孩子的自主出行能力。幫助孩子掌握家附近常用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公交車、地鐵、火車等。隨著他們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可以探索的世界也應該越來越大才對。只要孩子到了可以考駕照的年齡,我們就支持孩子去考。如果家里有車,等孩子考取了駕照,大人可以傳授一些駕駛技巧,鼓勵他們上路。孩子可以和朋友四處兜風,享受愉快的旅程。父母要多支持孩子和朋友們去“第三地點”活動。第三地點是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場所,如商場、公園、比薩店,在這些地方,孩子可以遠離成年人的監(jiān)督,自由地與同齡人交往。否則,他們可以自由社交的場所可能就僅限于網(wǎng)絡空間了。
建議2: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十幾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做飯、打掃,也可以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幫大人跑腿。等孩子到了16歲,他們還能開車幫大人出門辦事。讓孩子分擔一些事情,不僅是在教他們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也是在幫他們感知自己的價值,畢竟Z世代心中普遍存在一種虛無感,看不到人生的價值。一個13歲的孩子告訴勒諾,她開始獨自承擔更多家務了,比如幫媽媽去藥店買藥,或者自己去一些地方,而無須媽媽開車接送。通過做這些事情,她意識到了媽媽的不易。媽媽要做太多瑣碎無聊的雜事,比如安排上下學的接送事宜,在寒風中枯坐著等孩子的足球賽結束,勞心勞力還得不到一句感謝。孩子一旦跟媽媽共情,且?guī)蛬寢屪隽烁嗉覄蘸螅H子間的矛盾便會漸漸消失,因為她們明白兩人是同一個戰(zhàn)壕里的隊友。
建議3:鼓勵孩子找一份兼職工作。讓孩子給別人當一回下屬,會是一段很有意義的經(jīng)歷,哪怕他的上司不是個好打交道的人。孩子去當一天的臨時工也行,比如幫鄰居家鏟掉車道上的雪,就這么一件不起眼的任務,其實也需要孩子跟大人交涉報酬等事宜,且踏踏實實地交付成果。靠自己的勞動掙錢,再由自己決定怎么花錢,對青少年來說,這是一種增強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體驗。
建議4: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培養(yǎng)和展現(xiàn)他的領導力。你可以讓孩子去指導和照料年幼的孩子,形式不限,臨時保姆、夏令營營地輔導員、助理教練等都不錯。即使孩子自己都需要老師的幫助,也不妨礙他們成為弟弟妹妹的小老師。照顧小孩似乎能激發(fā)人的同理心和領導力,勒諾的小兒子第一次參加童子軍的通宵露營時就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情。那時他才11歲,興奮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以致連睡袋都忘了帶。當他想起睡袋的事情時,頓時號啕大哭,覺得營地一定會把自己送回家去。就在此時,一個高年級的童子軍,其實也就是個高中生,對勒諾的兒子說:“沒關系的!我預料到可能會出現(xiàn)這類突發(fā)事件,所以總是習慣多帶一個睡袋,以防萬一。”勒諾的兒子很感激,勒諾本人知情后也感激不已。一晃多年過去,勒諾才知道當年那個高中生根本沒帶額外的睡袋,那晚他睡在了寒冷堅硬的地上,勒諾一時銘感五內,不知如何言謝。這就是成為領導者的方式,通過這樣的經(jīng)歷,孩子們學會了自我犧牲和關懷他人。
建議5:讓孩子參加高中交換項目。交換項目的歷史很久遠,早在1500年,就有一位去英格蘭的游客寫道:“這里的人無論多么富貴,都一定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別人家生活一段時間,他們自己也會把陌生人的孩子接來住。”25是的,那可是中世紀的英國,在那樣的時代,人們就明白交換生體驗能打開孩子的視野。比起父母的話,孩子更聽得進去他人的意見。回到當下,我推薦美國人考慮一下“美國交換項目”。26這個項目組織美國的高中生到別的州,在一個新家庭里生活一周,目的是加強美國人的凝聚力,令大家放下隔閡,團結起來,而且這個項目是免費的!父母還可關注由國際文化交流組織(前身為American Field Service,AFS)主辦的項目。在過去幾十年里,該組織持續(xù)向各個國家派遣高中生,27青少年通過這些項目與接待家庭同吃同住,還可以在當?shù)厣蠈W。與此同時,你也可以成為接待家庭,短期照顧一個來自海外的孩子。28CISV(Children International Summer Village)由兒童心理學家多麗絲·艾倫(Doris Allen)博士創(chuàng)立,通過交換等項目培養(yǎng)孩子們的跨文化友誼,最小11歲就可以參加,全球有超過60個國家有CISV的分會。
建議6: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你可以給孩子安排天數(shù)多一些、距離遠一點兒的自然探險活動,他們可以和朋友們一起,也可以和團隊一起。背包旅行、登山、劃獨木舟、徒步、游泳……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可以親近自然,激發(fā)出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限激情、驚奇,以及生存能力。美國戶外拓展訓練中心(Outward Bound)和美國國家戶外領導力學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可以提供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項目,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社會責任感、自信心以及團隊精神。這些項目并不要求孩子有戶外活動的經(jīng)驗。還有一些免費或有補貼的項目,30第10章介紹過。31正如戶外拓展訓練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庫爾特·哈恩(Kurt Hahn)所說:“我們的內心遠比我們自己理解的更豐盛。如果我們能看到自己的潛能,激活它,那么此后余生我們都將不再甘于平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勃發(fā)的激情,那是對冒險的渴盼,是要把這一生活得精彩跌宕的豪情。”
建議7:高中畢業(yè)后讓孩子休息一年,體驗一下間隔年。很多孩子高中一畢業(yè),便馬不停蹄地去念大學,腦子里對這個社會沒有太多了解。他們怎么確定自己這輩子想干的是什么呢?他們甚至很難確定自己有沒有選錯大學。我們要給這些年輕人機會,讓他們去發(fā)掘自己的興趣,了解這個社會。間隔年里,他們可以去工作、掙錢、做志愿者。不要擔心這些體驗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精英形象,這些體驗是孩子的鋪路石,能幫助他們找到畢生的激情所在,幫助他們去追夢。間隔年不會耽誤孩子的成長,反而還會給成長提速。這是孩子提高技能的一年,也是培養(yǎng)責任心和自立能力的一年。
我提的這些建議都是為了幫助青少年融入現(xiàn)實世界,從中找到自信,提高個人能力。父母要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區(qū),多參加這些活動,開闊眼界。我們自己也一樣,要不斷升級思維,保持成長的狀態(tài)。雖說無緣無故地冒險受傷是愚蠢的行為,但一段英雄的旅程必然包含了一路的風險,而且,就算你不踏上這段旅程,一樣有風險要面對。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夜讀好書」欄目往后將每日晚間更新,由編輯們從數(shù)百本經(jīng)典書目中精選呈現(xiàn)。在紛繁的世界中,讓好書陪你度過一段深邃、寧靜的晚間時光。好書夜讀,讓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