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印度突然對巴基斯坦本土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動大規模突襲,多架戰機和導彈呼嘯而至,造成巴方80多人傷亡。本以為能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可印度空軍萬萬沒想到,等來的不是單方面碾壓,而是巴基斯坦近乎“降維打擊”的瘋狂反噬。根據巴方通報,至少3架“陣風”戰機在內的5架印度戰機被摧毀,這是印度近年來最慘重的一次空中損失,而所有戰果都來自巴基斯坦從中國引進的殲-10C戰機。更扎心的是,巴外長在諷刺印度指揮體系混亂時還留了句狠話:“我們本有能力擊落數十架,但選擇了克制。”
![]()
這場被美媒稱為“0換6”的空戰,徹底撕開了印度空軍的遮羞布。CNN披露,法國官員首次證實印度“陣風”戰機被擊落,這可是該機型自1986年首飛以來的實戰首敗。要知道,印度為了這批“陣風”可是砸了88億美元,單價高達2.4億美元,甚至有印度將領放言“1架陣風能打4架殲-20”。結果呢?殲-20還沒上場,巴基斯坦用單價5500萬美元的殲-10C就把“陣風”打回了原形。更打臉的是,印度互聯網流出的殘骸照片顯示,編號“BS001”的首架“陣風”直接被轟成零件,連法國達索公司股價都因此暴跌。
真正讓印度空軍絕望的,是雙方導彈射程的代差級差距。從墜毀的“陣風”發射架上能看到,印度戰機掛滿了射程不足50公里的“米卡”導彈,而巴基斯坦的PL-15E導彈射程達到150公里,超視距作戰時完全就是“我能打你你打不到我”的降維壓制。美國媒體算得很清楚:當巴基斯坦戰機在160公里外發射導彈時,印度飛行員連敵機影子都看不見,只能被動挨揍。更諷刺的是,印度蘇-30MKI搭載的R-77導彈雖號稱射程110公里,但實戰中有效射程可能還不到50公里,根本夠不著巴基斯坦戰機。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外長說“能擊落數十架”真不是吹牛——PL-15E的雙脈沖發動機技術,讓它在140-150公里外仍能保持高機動打擊能力,而印度導彈早就成了強弩之末。
這場空戰的規模也刷新了近年紀錄:雙方125架戰機激戰超過一小時,導彈發射距離一度突破160公里,但全程都沒越界,這也是沖突沒有擴大的關鍵。美國媒體拍到的導彈殘骸,雷達罩與PL-15系列高度相似,雖然巴基斯坦沒直接承認,但結合巴方通報的殲-10C戰果,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值得玩味的是,印度這次突襲出動了75-80架戰機,巴基斯坦本有機會擊落15架,卻故意只打了5架,還特意留了幾架讓印度“體面撤退”。這種“點到為止”的克制,既是對印度的警告,也是對國際社會釋放的善意信號。
現在最尷尬的要數印度軍方:一邊是法國、美國等多方證實的戰損,一邊是國內媒體的集體噤聲。印度外交秘書只能酸溜溜地指責巴基斯坦“愛撒謊”,卻拿不出任何反駁證據。反觀巴基斯坦,不僅用殲-10C打出了實戰首勝,還通過體系化作戰(預警機+遠程導彈+地面防空)展現了中國裝備的協同優勢。正如美國官員所言,這是中國戰機的“重大里程碑”,更是對西方裝備迷信的一記重錘。
這場空戰撕開了印度軍事體系的致命漏洞:萬國牌裝備的兼容性問題、戰術規劃的嚴重失誤、以及對技術代差的盲目自信。當印度還在邊境搞“陣風”“幻影”演習試圖挽回顏面時,巴基斯坦已經用PL-15E的射程優勢證明:現代戰爭不是靠堆數量就能贏的。更關鍵的是,巴基斯坦的克制反而凸顯了印度的被動——如果繼續挑釁,巴方隨時能把“手下留情”變成“全面碾壓”。這場空戰的余波,恐怕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