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標題諸君可能想,當然是讀書,難道去胸口碎大石?
對,絕大多數是去讀書的,這點要承認,但我要向各位提示下面一個場景。
暑假的一天,兒子對你說,“媽媽,我今天和趙梓豪、陸子軒還有郝一諾一起到圖書館學習,你給我點零花錢,我們一起吃飯。”
兒子竟然知道主動學習了,真棒。你打開錢包,掏出一百塊,“大方點兒,早去早回。”
整整一個下午,沒有兒子一點兒消息,發信息不回,打電話被掛斷,晚上七點他容光煥發出現在你面前,“圖書館不能接電話,我們一直學習,沒空看手機。”
你想再問問細節,他已經轉身到屋里換衣服吃飯,全沒有興趣和你分享這個下午。
而這天下午,在圖書館的我,在地下一層自助售賣機腳下見到一個伸出的插線板,插線板上幾根充電線,充電線接著四部手機,手機在地上四個盤腿坐著的中學生手中,他們正小聲用“卡視野”“平A過去”“一波流就帶走”等術語交流著,坐累了才偶爾站起來跺跺腳。
到了飯點,他們打開軟件,分工定了可樂、漢堡,還有一堆薯片,輸出最弱的那個小子取回來,然后邊吃邊玩,直到這天結束。
當然,孩子嘛,誰沒點兒玩心呢,我上中學還半夜起床玩電子游戲呢。但到圖書館玩,有點兒少見,所以,那些到圖書館的家伙,那些背著一書包書、網兜塞著水壺的人,他們到底干了些什么?
一個晴朗的早上,我比平時到得略晚,找到一個靠窗位置,窗外花園的綠意在風中如碧波搖蕩。
今天的閱讀任務是50頁詩,翻到第5頁時,對面來了一位穿灰色夾克的中年人,左手一本書,右手一只黑色保溫杯,坐下后開始翻書。
看到第8頁,抬頭望了下,他已經放下書,掏出手機開始看。書脊對著我,名字是鄉村數字化理論與實踐之類,看了下表,9點45分。然后直到11點30分他從我面前消失,那本書再沒有被翻動。手機從擺在桌上到捧在手里,從只看到手指敲擊,先單手,然后雙手。
手機這個時間殺手,每個人大概隔幾分鐘都會不由自主掏出來看看,原本只想查有無新消息,不經意打開一個鏈接,然后便開始無限循環。
當然,我這么寫,不是惡意抹黑來圖書館的讀者。如果您置身圖書館就會發現,一張桌子四個人,差不多有一半在讀書,另一半是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大多數是在用手機。
讀書是枯燥的,不讀書各有各的精彩,而有什么比手機更精彩?
圖書館更是提供了電源、WIFI以及其他配套服務,還有最重要的——安靜。想一想,可以專心地玩手機,就仿佛一大早趁著家人都沒醒,你跑到廚房一個人吃上一斤大櫻桃。
真是愛死這種感覺了。
當然,也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會有意控制。見過一個姑娘,她也喜歡靠窗的位置。坐定之后,她先掏出一個電子鐘,開始一小時倒計時,時鐘表盤很大,十幾米外都能看到,不小心瞅到會莫名緊迫。
接著,她掏出一個支架,把手機放上去,對著自己開始直播。
直播,沒錯,真的是直播,我打水好幾次路過,發現并確認,手機對著桌面她手部的動作,讀書、寫字都是直播的。
當時頭皮一麻,這是個狠人。
文學理論上有個術語叫潛在讀者,它其實并不真實出現,而是內置于作者心中在他寫作時會產生干預、糾纏。直播提供的便是潛在監督者,想到有人會看便會自覺。
一小時倒計時后,她起身打水或者干些什么,十幾分鐘后回來再一次進入倒計時和直播。
不少人帶筆記本到圖書館,可以編程、看文獻,還可以文學創作,一念及此便有戰斗力爆表的興奮。現實中,確實見過用筆記本敲代碼、寫小說的,還見過端著筆記本跑到靜音艙(圖書館設計供讀者打電話的單間,隔音效果好)開電話會議的,但見到最多的,還是對著筆記本玩手機的。
不了,不說手機了,說起來沒完沒了。
當然,筆記本也還有其他用途,比如看股市。
工作日早上9點半,圖書館閱讀區走一圈兒,那些打開的筆記本屏幕多能看到紅綠界面。有一位大叔曾在我附近坐過一段時間,桌上幾本炒股的書,開盤時看圖,收市后讀書。看著他斑白的頭發和手邊的狙擊莊家、短線獲利技法書籍,心想中國股市追漲殺跌是有原因的。
股市每周只開五天,周六日怎么辦?于是又有人打游戲。
除了前面提到的用手機玩游戲,也有用筆記本玩的。見過一位比較執著的大哥,穿著拖鞋來到社區圖書館,用散熱架支起一臺大屏筆記本,戴耳機玩單機版反恐精英,到下午四點,收拾攤子回家。
不過,在圖書館玩游戲估計也有一定負疚感,所以還是少數。相較之下,看視頻更正常,至少還可以說,我是在學習。
這段時間,在國圖遇到一位小兄弟。他也來得很早,一般都是門口位置,14寸的本子,早上播NBA比賽,不一定是最新的,偶爾還能看到科比。下午開始刷劇,一般是英美劇,看字幕樣式大概是早期人人影視出品。
他戴一副紅色包頭耳機,頭發蓬亂,桌上擺著一個塑料透明小藥盒,分格子裝著藥,但從沒見他吃過。
有一天早上從他身邊路過,發現NBA播放頁面左下角多了個豎屏,一個紅裙少女正在跳舞,小兄弟托著腮,用力啃著手指。這一刻,反而覺得這位兄弟正常了許多。
人都有一些壓力和欲望,希望得到釋放和滿足,即便在安靜閑適的圖書館也是一樣。
上述都是單獨的個體,以下說說群像。
北京城市圖書館開館后,很多人把來城圖的照片、視頻發在朋友圈、小紅書,這里也變成了一個新的網紅打卡點。
于是,坐在城圖巨大落地窗旁,看著窗外綠心公園發呆時,身邊會突然冒出一個手持自拍桿的熱心讀者,有的嘴里小聲念念有詞。有的不發一語,舉一臺單反相機,從進門開始拍,拍書,拍人,拍風景,咔咔響個不停。
城圖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經常有保安和工作人員舉著“保持安靜”的牌子提示。城圖也啟動了導覽活動,參觀者佩戴藍牙耳機,由工作人員帶領館內瀏覽介紹,解決了不少問題。
不過,在圖書館里,有時最怕的,是坐在一起的熟人。
首先是帶孩子來寫作業的家長,有安靜寫字看書的,也有非得拽著孩子講解,聽不懂便一遍遍講,直到有人忍不住站起來說:“能不能不說話啊?”
其次是搭伴來的中學生。
去年寒假,經常遇到一對中學女生,倆人坐在一起,人手一杯奶茶,一個背單詞,一個看古文。開始時各忙各的,不出半小時就開始不時交頭接耳,直到一人嘬一根吸管開始聊影視消息。
聊天聲音并不大,像極了后背爬了兩只螞蟻,一只往東,一只往西,這兒碰碰,那兒抓抓,不痛不癢的,刺撓。
男生聊天的不多,都比較平靜,偶爾會有人把飛行棋帶來,在桌上輕輕擲著骰子玩,大半天說一句,“玩不過你爹吧?”
如果是男女,情況又不一樣。有一回,碰上一對中學生男女坐我對面,大概男生在追女生,不斷拿出零食、找話題,或舉著手機放視頻,女生倒也乖巧,不說話,一個勁兒咯咯笑。
我人到中年,耳不聾,眼不花,有紅杏的心沒出墻的膽,就喜歡聽各種小八卦,但一聽聽一鐘頭,也有點兒受不了。
于是,舉起右手,中指關節在桌子上用力敲了兩下,用出租車司機師傅超車時盯變道不打轉向燈的駕駛員那股勁頭,凝視了一下二人,他倆登時不說話了。
一會兒,女生收拾書包走了,男生趕緊跟上,桌上剩了一堆零食包裝和薯片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