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鄧超、孫儷夫婦的照片被商家直接用作公共衛生間男女標識一事引發熱議。照片未經任何藝術處理,僅以原圖形式張貼于廁所入口,且未標注“男”“女”文字,僅通過頭像性別區分功能。這一行為看似“創意”,實則觸碰了法律紅線與道德底線,折射出流量至上的畸形商業邏輯與社會對人格權保護的深層矛盾。
![]()
肖像權不可“娛樂化”
《民法典》規定,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不當使用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擅自使用明星照片作為廁所標識,雖未直接丑化,但將人物形象與“衛生間”強行關聯,可能引發“貶損”聯想,構成對當事人社會評價的潛在損害。即便辯稱是“玩梗”,法律卻不認可以幽默之名行侵權之實。鄧超夫婦作為公眾人物,雖常以幽默形象示人,但其人格尊嚴與普通人無異,這是一基本前提。
流量博弈下的尊嚴讓渡
近年來,在有些“娛樂至死”的口號下,明星和公眾人物形象淪為可隨意裁剪的“工具”——從表情包到廁所標識,“公眾人物”的形象是不是一再失守?而此次網友批評此舉“好沒禮貌”“冒犯”,恰恰反映了各界網友對人格權意識的覺醒。
娛樂化與人格權的平衡
此次事件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一方面,需警惕“萬物皆可梗”的泛娛樂化傾向,避免公眾人物形象被過度消費;另一方面,應加強法律執行力度,明確“不當使用肖像”的判定標準,防止灰色地帶滋生侵權亂象。有網友呼吁建立更嚴格的監管機制,如要求公共標識設計需經文化審核,避免低俗化傾向。
也許,鄧超夫婦的遭遇并非個案,而是流量時代的一個縮影。真正的創意應建立在尊重與共情之上,而非嘩眾取寵。當法律與道德共同織就防護網,商業行為方能守住底線,文明才不至在“玩梗”中失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