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意外,2024年末成都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式幸福”的內涵是什么?UP君認為,就是一切以人為本,強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近年來,成都持續以高質量項目建設為抓手,創新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創新創業到休閑娛樂,將群眾工作和生活織入城市發展大圖景,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兌現”,都推動著老百姓幸福指數的不斷攀升。
由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和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的《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都社區幸福故事》,也在近期正式出版發行,忠實記錄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如何走深走實,如何聚焦民生福祉,讓市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好、幸福感更濃、安全感更強。
![]()
成都向上作為主編單位之一,參與了書籍的采編工作,在繁重紛雜的工作中,也不時為成都式幸福的仁慈溫暖所感動。
![]()
本書特邀著名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筑系副教授周榕作序,序言中,他對于成都的贊美既有源自記憶的溫情,又極具學術思辨,來先睹為快吧:
作為 “ 第一屆三聯人文城市獎 ” 的架構共創人和終審評委
他這樣評價成都:
成都就是一座典型的,有人文感的城市,成都的人文感有深層次的原因,
包括蜀地自古以來的安逸,讓它的人文感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成都人可以說是過于熱愛生活了,
只要出太陽就是周末,遛狗的、養花的、閑逛的,
都是典型的 “ 玩物喪志 ” 。
但你會發現這個地方是有持久魅力的,
如果來一場經濟危機,
全世界遭受根本性沖擊后,成都卻依然令人向往。
人文的東西,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讓城市的宜居性穩定且持久。
![]()
周榕
我對這座城市最初的溫暖記憶,始于三十三年前的仲夏。那時自己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因為一系列陰差陽錯的遭際從北京漂泊至此,孑然一身徘徊在春熙路附近的成都街頭。時值午后,饑腸轆轆卻囊中羞澀的我忐忑地踏入一家蒼蠅館子。廳堂昏暗空曠,沒有一桌客人,只有一個約摸十二、三歲瘦弱的小女孩從柜臺后探出腦袋,怯怯地問我要吃點什么。
猶豫再三,點了一盤對當時的自己堪稱“奢侈”的葷菜——標價一塊二的糖醋排骨,米飯免費,敞開供應。正當大快朵頤時,小女孩顫巍巍端過來一大碗熬得濃白的高湯放在我桌上。惶急之下,自己趕忙分辯并沒點過這道湯,小女孩只是羞澀地低聲囁嚅:“送你的。”然后又快步躲回到柜臺后面。
![]()
三十三年過去,那碗高湯的溫熱猶在唇齒,一暖至今。此后雖然走過全世界不計其數的名都大邑,但于我而言,一座城市能夠帶給異鄉人雖不經意卻最長久的幸福體驗,仍然來自成都、來自那家早已不存的小店深處。或許,正是緣于這一絲歷久彌新的感懷牽念,才讓自己饒有興味地把本書逐頁讀完。
“像成都人那樣生活”!就像自得其樂而又酷愛分享的成都人一樣,這本書既是一種炫示,也是一份誘惑:幸福城市的聯絡圖和接頭暗號就在這里,你來或者不來,臨淵羨魚或者復制粘貼,充滿“小確幸”的成都式生活,都像一個強大到不容忽視、獨特到過目難忘的魅力磁場,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深陷千絲萬縷的情感羅網。
![]()
▍游人如織的寬窄巷子
與許多氣象恢宏、波瀾壯闊的大都會不同,成都不存在三維意義上令人仰止的燈塔式城市中心,也缺少讓人心旌搖曳的沖擊性視覺奇觀。“平面化”的成都給人的印象,好似傳統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乍看上去貌不驚人,但深入其中越久,城市之美就越像畫卷一般舒展鋪陳,沁骨透髓。成都本土著名建筑師劉家琨有言:成都就像一個縮微的四川盆地,也像一口四川火鍋,只有把筷子伸進去才知道能撈到什么好東西。
![]()
誠哉斯言!套句時髦的話說,成都這座城市的魅力資源體系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網絡,仿佛沒有高山的丘陵地貌,山環水繞,各成境界。故而,成都人所醉心的安逸生活,無需去逛春熙路、游太古里,家門口隨便一間巴適的茶館、一家爆紅的火鍋店、一處喝彩聲不斷的滑板公園,就足以讓人“幸甚至哉”。截至到2021年,成都已連續十三年在“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中位列榜首,究其原因,無疑與這種分布式的普惠型資源布局、沉浸式的獲得感共同體驗息息相關。
![]()
▍丹景臺
除去分布的廣度和離散度之外,成都生活的幸福感還具有其它城市難以比擬的“高顆粒度”。換言之,在成都生活所體驗到的幸福感是毛細級別的,從城市的褶皺和毛孔中涓滴滲透出來,然后通過一層又一層的積裹悄然蓄滿能級。一座好的城市,必須擁有足夠多可以吸附、涵育、并吐納人文細節的“孔隙”型社會空間,就如海洋生態的繁盛,需要依賴多孔結構的珊瑚礁群。在我看來,本書所著力描述的那些充滿活力的多樣性社區,就為成都生活提供了類珊瑚礁結構的“高孔率生態基底”。依托這些開放的、各具特色的社區級“多孔礁盤”,成都得以成功地把抽象而虛浮的“城市幸福”,從概念轉化為實相,并培育成一個具體而落地的、全域化可感可觸、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
![]()
▍青龍湖
除了分布式資源結構和高孔率空間結構之外,一個健康積極的幸福生態,還需要對系統內不同處境、不同需求的多元族群給予全方位的關照與幫扶。明末園林大家文震亨在其名著《長物志》中,根據三種不同的客戶需求,提出了理想環境的“三忘”標準:“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三忘”之說,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極高的生態性系統目標。這一目標既適用于傳統宅園營造,也暗合了當代城市的價值訴求。以文氏所推崇的“三忘”視角閱讀本書,可以發現,本書的內容結構恰好依序覆蓋了上述的三個棲居維度。
本書前三章的主題分別是:收入、服務、宜居,這三者所針對性解決的,正是阻礙“居之者忘老”的“三顧之憂”——其一,通過綜合性創新手段推動城市特色社區的價值迭代,加快其產業升級和市場轉化,從而全面提升社區居民收入,解決他們生活資源的“后顧之憂”;其二,通過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強化主動服務意識,提升綜合服務水平,以消除現代城市人缺乏傳統社會網絡支撐的“環顧之憂”;其三,通過系統化對城市軟硬件的更新改造,打造具有普惠性的整體宜居環境,以打消市民對未來生活品質遠景的“前顧之憂”。大都市棲居不易,非“解憂”無以“忘老”。憑借在收入、服務、宜居三方面的不斷改善,成都人大面積體會“忘老的幸福”正越來越變成現實。
![]()
![]()
![]()
2021年人口普查顯示,成都人口十年增加了581.89萬人。大批“蓉漂”在這座城市缺少家庭和親友們的蔭庇,相對于成都本地的長居世代而言,這些外來的“寓之者”最關心的就是本書第四、五章呈現的兩大主題:城市安全與城市賦能。如果說,通過良好的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夠提高新移民抵御風險的安全底限的話,那么,利用多種手段提升城市活力,則打開了他們獲得城市能量加持的上限。我想,成都之所以成為越來越多外來年輕人擇業和安居的首選之地,并且成功地讓越來越多的“寓之者忘歸”,這座城市在安全和活力兩方面的巨大投入功不可沒。
![]()
![]()
![]()
▍來福士廣場
![]()
▍曹家巷地瓜社區
相比于前五章極為扎實細致的“里子”工作,能讓“游之者忘倦”的第六章“潮流”,反倒似乎是城市水到渠成的“面子”紅利。近年來,成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一批蜚聲國內外的網紅打卡地,以一座僻處西部的內陸城市,一躍成為引領時尚的潮流之都,其中的秘密,多半來自成都標志性的人文氣象——開放、包容、善意、好奇、勇于嘗新、敢于消費……如果消費之都有一個天堂模板的話,那應該多半就是成都的模樣吧。
![]()
![]()
![]()
▍太古里
![]()
▍IFS
![]()
▍文殊院的紅墻,永遠不缺拍照的
![]()
▍寬窄巷子
本書最后一章“共享”,是對全書主題的畫龍點睛。共享,似乎已經成為成都當代城市精神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公交、食堂、超市、甚至奶奶,在成都,仿佛萬物皆可共享,而共享,是分布式幸福生態得以蓬勃旺盛的情感養料。一座懂得“共享”的城市是自信而偉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也是成都這座城市對外共享其幸福密碼的一扇窗口: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
《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都社區幸福故事》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已登陸布克書城、鐘書閣等各大書店
期待我們的相遇吧
![]()
當然UP君也要送出福利:
歡迎留言談談你對成都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的感受
留言點贊量達到10個,且排名前十的粉絲
將獲贈本書一冊
統計截止日期為3月10日10點
- END -
防止失聯〖請設星標☆〗
編輯:成都向上 Ⅰ 美編:Amy Ⅰ 主編:Comet
圖文來源:成都向上/網絡
為全面獲取成都向上新聞資訊,歡迎關注UPchengdu成都向上(新聞原創)。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