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談藝》連載 85
原創江南達者童山雷2025年02月14日 17:12重慶
![]()
本人談藝系列長帖之散論部分,此公眾號每期視情形依次發布數則。此組文字得自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
二十余年間陸續寫得,故爾篇幅相對較長。
雷婆頭峰壽者,本帶壽者相,惜乎外在原因,年僅至七旬。雖如此,其藝造詣,亦已不唯乃本朝屈指可數之大師,且足稱雄視百代。文士型畫家,自是詩文書畫、或詩書畫印兼擅。潘公之藝也,吾意:畫絕,書神,印精,詩妙。譬之唐王摩詰名噪千春詩畫兩藝,畫,實已過之;詩,頗有不及。華夏傳統,尚文鄙藝。昔摩詰嘗詡其畫藝,是自信文質無可懷疑、詩名莫可撼揺矣。而后寄萍堂主白石山翁,分明畫、印兩藝冠絕古今,卻侃侃自謂其自身詩藝第一,是潛意識中必欲躋身文士行列也,此寧不發人深省乎。
又:潘公畫藝,尤絕在花鳥,且帶景物者益稱獨創,至若山水,逸性之余偶為之耳。
轉帖《潘天壽題畫詩100首》
基于結構造型的油彩砌、塑感覺,相當精妙。比之今世照片般的“油畫”,高超何止一個維度。另,其“生活題材”感,比之今世遍地(不論中外)皆是、分不清究竟是張三、李四抑或王老五所作的千篇一律、望而生厭的“靜態靚女像”,益發不可同日而語…
轉帖《對筆觸和顏色的解放:西班牙畫家馬爾薩爾作品欣賞》
寂夜澄懷靜觀此藝術盛宴,心靈震撼,尤勝似周遭明白之時。于內清晰可見,一個內在強大之藝者,其藝如何一步步由相對平凡從眾,漸次走向卓爾不群之燦爛輝煌。偉大高深之藝,必亦孤寂遠世甚至一度被視作怪物般之存在。不唯常人費解,持不同藝見之同儕,或愈激烈反對之。此即何以彼與凡高為伍卻又一旦涉及畫道便怒懟乃至刀鋒相向也…嗟呼!難道說,藝者人不入魔,其藝便不得登上世之極巔?
轉帖《心中的藝術天堂 -- 高更 大全集》
苦鐵道人梅花,重文意、逸氣,并以籀、篆風味擅長。其骨力旺健,氣場已勝俗艷形色多多。現代“關梅”亦享盛名,則事稍涉復雜。今彼鋪天蓋地繁花似火情景于世豈鮮哉?而吾幾至視之不見,卻獨甚看重其受垢于文禍時代那株亦以“梅花歡喜漫天雪”名之的灰沉迷茫背景下“倒梅”。彼時也,身處草澤之石壺公,已對關山月梅花總體暗有微辭。而后吾則以斯人畢竟有斯作故,乃在拙著《20世紀中國畫畫品錄》中,仍將其奉為“精品”(上有絕、神、逸三品,下有妙、能二品)第一,且于幾年前網絡鼎盛時代,猶與一推重吾藝吾論而稍存輕關意之士,為關藝著力挺、辯。總之,論人談藝,須有一說一,綜合衡量,決不因此廢彼,方稱公允。 另,吾茲論亦自是有為苦鐵畫藝高贊之意。蓋嘗有權威之士,或僅以己畫觀念,譏其為“外行者畫”也…
轉帖《吳昌碩筆下的梅花,秀麗如美人!》
僅以此帖表現巴山蜀水論,抱石公氣勢韻味情致兼擅,最可稱道。儼少公重氣勢富動感且具個人視象標識,然終覺情韻稍欠,亦多少帶有造作感覺。可染公畫面飽滿而視象深沉厚重,雖層次亦非不豐,然整體終略嫌迫塞,并覺刻寫稍過而韻致少欠。賓翁恰值自身風格過渡階段,尚未具晚歲極精 彩之蒼茫渾厚感,優勢不見突出,而且畫中山川面目,亦未見與徽浙等地有明顯差異。大千入帖之作,前后期差別甚巨:晚歲潑彩之作(其《愛痕湖》非巴山蜀水,乃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且負盛 名者非此幀。另,《橫貫公路》,亦應是臺灣山水題材?)出神入化;而前期數作,只稱平平。至若《峨嵋金頂》,近乎劣次。
轉帖《國畫 | 巴山蜀水,風光無限!》
康定斯基,西方現代繪畫代表性奠基人之一。其作品面目于傳統雖逆叛,然大膽、激進中仍十分注意各種美感關系,且整體亦顯得甚是內斂含蓄,乃至高雅與賞心悅目。較諸一味咄咄逼人進而不管不顧“胡作非為”者,畢竟勢同天壤。
轉帖《聆聽繪畫!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
或,傳統中仍帶古典元素的藝術,真已屬于過去。畫中伉儷,先生逝于為太太作肖像之際,本身亦忒傳奇…
轉帖《他畫出了美國有史以來,最美麗的人體》
清麗淡雅的藝術當是來自清雅之人。優秀的女畫者同為家庭賢惠主婦,尤難得。
轉帖《這樣的女畫家誰都想娶!》(蘇格蘭·Anne Redpath)
此畫者色彩斑斕的生涯,似乎起自一盒“正規”顏料?少年之心,惜之而不忍濫用,或亦屬成事之潛在動力?
轉帖《他只畫甜甜蜜蜜的日子,原來好氣質來自于多畫畫、多看書、多休息》(美·大衛·海格)
講真,有些插畫師還是挺有才具的。畫種的近前閱讀方式,或已注定其細膩感;今電腦美術,亦刺激其想象之視覺效果。當然,其人本身的情懷,畢竟永遠都據首位。得能想人之難想、不敢想甚至是不可想,即擅優長。在此,浪漫主義或也是必須的。附帶再說一點:今世,吾人欣賞藝文,寧可接受純粹假想者,亦不屑關注某種矯情的偽現實…
轉帖《這位奶奶的古典美人神作,美到震撼繪畫界!》
無論其表達有多精細與精彩,任爾玩味,它們總是基于繪畫性與繪畫感覺在展開。尤其,這是在尚無高清照片作參照之下的畫者硬功,因而確與當今比著照片摹畫、甚至借助投影填色,不能同日而語…
轉帖《世界名畫的“變態”細節,看得令人發指》
東坡自身固然畫不如書,書不如詩文,尤其是詞。與前賢較,雅騷未若屈,田園詩未若陶,古風未若李,律詩未若杜。但“綜合發力”,其整體“體量感”,較諸前子,則顯然已有過之而無不及…
轉帖《在蘇軾的心靈深處住著一位悲觀主義者!》
隨時趁機“覓句”,自是騷人“職業習慣”了。一己久欲令自家筆下詩詞文字漸臻“純凈無渣”境地,所耗心力,亦唯己自知。譬如此中“藍花楹樹依芳岸”,使“對”之,終得“碧草根河漫野堤”,看似簡淡,實絞盡腦汁,方從同為平凡生活景象內擷來。原本亦曾構思由“梨子園河繞駿廷”著手,但一則主、謂語倆名稱皆忒拘實了些(“駿廷”即為吾常謂之“麓灘墅院”,“梨子園河”則為其側畔溪流),二來所對手法本身亦稍嫌過寬;更兼整體還需另起韻腳、直接關乎意境改變,所以的確得不償失,真個是不若這樣的好……寫作隨感,適時志之。
己帖《兩地輾轉吟得小詩二首》
王小波見解獨立而表述風格迥異于人,當屬現代中國作家佼佼者之一。但由此即謂其為“白話文作家第一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似乎過了。其《黃金時代》,也曾讀過。感覺固然傳達了有價值的邏輯認知,并別具一種閱讀趣味,但整個敘述忒覺“彎彎繞”,亦顯而易見。客觀以言:作為風格,其自能成立;若以此即稱文體圭臬或碾壓他人之利器,則不大妥當。而其在世無人稱頌、抱憾死時無人送行其后卻又受捧至此,事情本身,更是發人深思。若是今之“追捧者”中還有早早便識其真身者,事則越見可笑、可哀及至可鄙。個中道理不說也罷。相信明事理之士,自可從中悟出點什么來。
轉帖《“天才作家”王小波居然是撞墻而亡?葬禮上竟無同行肯送!》
相傳有某高官對下文“萃”讀zu,“駢”讀bing。某高官會那么讀,不奇怪,懶管它了。倒對三蘇祠這楹聯本身有點興趣。
出句既定。原對句意思通講,對法則似可商榷——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1、征與門字皆平聲。
2、家乃名詞,變乃動詞。
3、縱橫怎對唐宋?
達某另試對二聯: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擅駢散詩詞及諸體,千載藝文享獨名。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融駢散詩詞之特性,百代文章發共源。
·因網傳帖子論及三蘇祠楹聯本身·
吾一生所涉藝文事體龐雜。今自度時光金貴,此余生也,唯限致力于中式傳統之畫、文、詩、書四藝。又忖之,欲將其品透玩深,焉得不立個章法與規矩,或曰須得定下個追求之目標。故爾,在從前所擬翰墨丹青藝事標桿之外,此亦分別將其他三項依序補足。
吾之文事追求
凡有所感,皆立主旨。
涉筆成趣,郁乎文意。
取西法之嚴密邏輯分析與相對完整句式,得中體之約博宏深及簡勁直捷感覺。俗生感遇但能觸動心弦,必予捋理構架以成篇章,且是文無定法,任憑意興發揮。
·精研藝術,細品人生·
·見悖于當世,遂求諸永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