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朋友聊朔爾茨即將到來的訪華,
我用了“新四萬億”一詞,
聊天中突然發現,我和朋友對“四萬億”的理解似乎并不一樣,
我認知中的“四萬億”是產業升級,
而朋友認為我口中的“四萬億”是大規模基建投資,
這令我瞬間頓悟了,
為什么最近半年多以來,高層高頻使用“新質生產力”一詞。
因為,我們即將做的事情,本質跟08年“四萬億”本質差不多,
但廣大干部群眾對于08年“四萬億”的理解,就是大基建。
話說,08那一輪經濟刺激,還真單純不是我們自媒體口中的放水。
2008年10月,國家批準《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四縱四橫”規劃亮出,開啟了此后十余年轟轟烈烈的高鐵建設。
2008年12月,國常會通過決議,啟動3G牌照,三大運營商也開啟了十余年的移動網絡建設浪潮。
我們是2008年11月5日正式開啟的“四萬億”,其中最關鍵的兩個部分,就是電氣化軌道交通,以及移動網絡建設。
為了這一天,鐵道部帶著南北車進行了數年的談判和實驗,工信部也提早完成了三大運營商的重組,從資本市場完成了募資。
拖到11月5日的那一天,就等著4日的美國大選而已。
而無論是高鐵還是移動網絡,都不是我們閉門造車就能完成的。
高鐵組件方面,我們主要購自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龐巴迪。
網絡組件方面,我們主要購自瑞典愛立信,芬蘭諾基亞,美國高通,德國西門子。
我們趁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用極其低廉的價格購買到了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與最頂級的企業合作,完成了對舊生產力設備的更新換代。
3G和WIFI網絡的出現,讓筆記本電腦迅速取代了臺式機,智能手機迅速取代了功能機,移動APP迅速取代了軟件。
高鐵和地鐵的出現,讓原本無人問津的土地價格驟然上漲,一個個新城,一個個新區,在電氣化軌道交通的助推下變得寸土寸金。
從馬云、馬化騰、劉強東、張一鳴,到王健林、許家印、楊國強、孫宏斌,伴隨著08年國家對上一版新質生產力的持續投資,他們也都迎來了他們的巔峰時代。
![]()
同樣,如今的這一輪也是類似的道理,
隨著國務院宣布開啟新一輪“設備更新”,各省份還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外交上熱鬧了起來。
朔爾茨的本次訪華,德國政府把國內有頭有臉的超級巨頭基本都帶過來了,
美國一眾企業家集體訪華后,拜登的代表耶倫如期而至,接下來還有布林肯。
還有前面的荷蘭、澳大利亞,后面的法國,以及排隊等消息的日本和加拿大。
看一下外交部的網站,進入四月以來,每天都是一群外國領導人扎堆來中國。
中國需要從西方國家手中買到先進的技術,用新質生產力推動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升,
西方需要從中國手中賺走足夠多的鈔票,來推動技術的升級迭代,避免被競爭對手擠死。
而兩輪最大的區別,在于主動性之上,
08年西方國家普遍處于經濟危機當中,為了活下去,爭奪市場的他們只能向中國廉價出售核心技術和產品,跟最近割肉的王健林一個德行。
而24年這一輪西方資本市場氣勢如虹,在市場源源不斷的彈藥供給下,他們又跟2015年王健林裝腔時一個德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