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作為天下名山第一,拔地通天,雄峙山東,巍峨聳立,山高水長。山內山外景點眾多,有的風景壯麗,有的內涵厚重,讓無數前來觀賞的游客贊嘆不已。在山前的入口處,就有這樣一處免費景點,它高低錯落,庭院深深,威嚴肅靜,古韻悠長,它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中廟-紅門宮。
![]()
紅門宮,在其西北方懸崖上有兩塊紅色巖石,形似門扉,因此得名。創建年代已無考,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曾重修,后,歷代皆有修繕。它分東西兩院,西為紅門宮,主殿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東為彌勒院,主殿供奉彌勒佛。兩院由“紅門”城樓上方的飛云閣相連(內奉魁星),三部分合稱“紅門宮”。
![]()
西院紅門宮內,最著名的莫過于“小泰山”。相傳,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體恤體力不好的老弱病殘信眾,為省卻他們的祭拜的勞累,就分身為小泰山,即使不到上廟碧霞元君祠,也能了卻他們參拜的心愿。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自凌晨開始,全國各地的大批信眾早就集聚在此,他們手持鮮花,帶著禮物,前來為泰山老奶奶祝壽、祈福,隊伍排出一里之外。
![]()
紅門宮,也是自紅門步行登山游客的必經之地,是泰山游客量最大的免費景點。作為一名遠道而來的游客,當他們看到“一天門”石坊、看到“孔子登臨處”石坊、看到“天階”石坊,還看到“紅門宮”石坊時,估計大多數游客想必已經在云里霧里了。他們只知道可勁的拍照、錄像,卻不知的是看著一座又一座、普普通通的石坊,竟都是國寶,非比尋常!
![]()
除“紅門宮”石坊外,“一天門”等三座石坊均建于明朝時期。其中“一天門”在清康熙年間重修,由時任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左右兩側立碑“天下奇觀”、“盤路起工處”,均為明代人書寫。按照泰安“三界”劃分,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人間”與“仙界”的分界點,而“一天門”則是登上天梯的第一步。
![]()
“天階”石坊,位于“孔子登臨處”石坊上面。兩側立柱的對聯為“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嚴第一山”,意為泰山是仙境,是第一高山。天階者,天庭的臺階,代表著漫長的“天梯”中的臺階,與“一天門”遙相呼應,意味著此處已是仙界,但要到達“天庭”還很遙遠,還需要一步一個臺階的攀登。
![]()
“孔子登臨處”石坊,位于“一天門”和“天階”石坊的中間,后兩者皆為道家代表,為何儒家要摻雜其中?其實,一方面反映出泰山的包容性廣闊,就如紅門宮彌勒院內的對聯所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與儒家共存又何妨?
![]()
另一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朝歷代都將儒家立為治國之道,代表了最高統治者皇帝的利益,而皇帝是被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言人,代表上天治理天下臣民。所以,當世人登上泰山時,當然也要遵守仁、義、禮、智、信等的教義,這是皇帝成功治理天下最起碼得體現,當然要讓天上的所有神仙都要看到。
![]()
而第四個“紅門宮”石坊則更有意思!題額為“瞻巖初步”,意為登泰山的第一步,和“一天門”有異曲同工之妙。左右對聯為“萬壑泉聲沉寶磬,千峰云影護禪關”,從字面意思來看,寶磬是古代傳統樂器之一,是道教、佛教及古朝代官府、皇室必備的禮器。禪關是指悟徹佛教教義必須越過的關口,說明紅門宮有過奉佛的經歷。
![]()
僅從以上4個石坊可以看出,紅門宮是集釋儒道于一體的宗教建筑,正如泰山一樣,始終以開放的胸懷和大度的心態,接納、包容天下難容之事,“它利萬物而不爭,而萬物莫能與之爭”,終是成就了它“五岳獨尊”的盛譽、“第一山”的美名。
我是@泰山旅游那些事兒,一個專注分享泰安風土人情,傳播泰山旅游、文化的博主,喜歡此文的朋友可以點贊收藏轉發,非常希望您留下寶貴意見或建議,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