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連云港稱“短日節”,徐州叫“立大冬”,諺稱“立大冬,長一蔥”,意指此后白天漸長。它與春節受到同等重視,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過冬至節叫“過小年”。冬至前一天稱“小冬”,蘇州、無錫稱“冬至夜”,連云港稱“冬晚上”。冬至正日叫“大冬”“正冬”。過冬至節為“過冬”。民國初,定冬至為冬節。
節前數日,親友互送節禮,下屬和傭戶向東家送年賀,有“肥冬瘦年”之說。冬至日,學塾、手工作坊、商店均放假。揚州歌謠:“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給)錢。南京的商店和作坊亦休假,士民相互祝賀謂之“拜冬”。
![]()
冬至節,家家祀祖先。一般小冬祀祖,全家吃面條。大冬祀神、祀祖供酒菜,大多在家燒紙祭祀。海州(連云港古稱)也有人家在三岔路口向著祖墳設桌燒紙致祭的,謂之“望燒”,極少去墳頭祭祀。儀征等地冬至節祀土神和火神。武進潘家橋鄉在冬至前后祭火神,用蘆席在場角搭一小棚祭祀。送神時,把神像、紙錢、紙錠放在棚內焚化;起火后,鳴鑼報警,然后取水滅火,近似消防演習。有的鄉村請“師長”念咒貼符,求火神不再為禍本村,亦稱“退南方”,無錫叫“謝南方”。
聚族而居的地方祭祠堂,喝祠堂酒。
家庭聚宴,多在冬至夜,菜看豐盛。各地皆有“有錢的吃一夜,沒錢的凍一夜”之類的俗語。蘇州普通人家的規格是八盆一暖鍋外加兩耳朵,豐盛的十二盆一暖鍋八耳朵(耳朵指大碗的整菜,如全雞、整鴨、大青魚、紅燜蹄髈等)。吃冬至飯前先祭祖,陳菜肴,給祖先斟三次冬釀酒,盛一碗飯中插菜心的“萬年糧”。俗信祭過祖先的菜宜回鍋重熱,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吃飯時,堂前燃一對大紅燭,點二十支安息香,家人合坐一桌(人多分桌),外出未歸的家人亦要為之安放餐具。進餐時,各種菜都有吉祥的代名,蛋餃稱“元寶”,肉圓名“團圓”,線粉叫“金鏈條”,雞叫“撲撲長”,魚叫“吃有余”,黃豆芽叫“如意菜”,青菜叫“安樂菜”,飯中雜黃豆稱“元寶飯”。蘇州席上必有胡蔥燒豆腐,俗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熱豆腐。”
蘇州還吃以熟南瓜混糯米粉做的團子,或吃面,俗說“冬至吃糖圓,全家保平安”,“夏至餛飩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新媳婦的娘家要送團子至男家。海州冬至這天必吃鍋煮的不焦的食物,謂明年的莊稼可不行黑穗病;中午煮老瓜(即南瓜),謂“過冬吃老瓜,不寒手腳不生凍瘡”。冬至日腌醬瓜,換穿棉衣。徐州冬至吃凍瘡瘩(一種形似貓耳的水餃,俗稱“貓耳朵”),俗說“吃了凍瘡瘩,不生凍瘡疤”。揚州吃夏天所摘的南瓜,謂“受暑氣之果可御冬寒”。
這一天,人們把春天泡的櫻桃酒涂搽在手、耳、腳等易凍的部位,以為可防凍瘡。也有將收儲的蟹殼燒焙,碾碎后用香油調合后涂抹的。民國時期,徐州曾一度興盛兒媳為公婆制作冬至鞋、讓公婆在冬至穿上的習俗,認為這樣可保老人安然過冬。
以冬至晴雨測年內氣候,諺語有“干凈冬至邋遢年”“干冬至濕年朝”“晴到冬至落到年,落到冬至晴到年”。從冬至數起,至九個九天寒盡。各地都有“九九歌”。徐州的“九九歌”為:“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淩上走;五九中心臘,河里凍死連毛鴨;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喜蔭地;九九八十一,送飯地里吃(意即農忙了)。
還有“九九消寒圖”。取大紙畫一橫豎皆為九格的大方格,每格內印一紅圈,從冬至日起,每天用墨填抹一個紅圈,抹盡則九九盡。有心人則抹圓圈的一半,記天氣情況。其法為“上抹陰,下抹晴,左抹雨,右抹風,如是雪天點當中”。
![]()
徐州煤礦工人冬至祀煤窯神,在礦井上下口處把羊頭、豬頭擺在兩只大碟子上,礦工及家屬焚香叩拜,祈求神保佑平安無事。
文章來源:《江蘇省志·民俗志》(2002年3月)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