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的綠色。
一
旅居大理的女孩阿宋,今年雙十一主場是閑魚。
這是她延續數年的習慣,然而這次她發現同好者越來越多,她掛出的物品被快速買空,一路把她推上賣家榜。
幾天前,他們還一起登上了熱搜:這一屆年輕人,越來越會精打細算。
商業浪潮的主色調正悄然更換,宣傳里到處是熾熱的紅,然而閑魚色調是平和的綠。
那綠色是喧囂下的冷靜,是沖動后的救贖,是循環的生機。
第一次在閑魚過雙十一的年輕人,有了意外驚喜。原來宇宙低價的盡頭,不是浪潮中的狂歡,而是浪潮之下的閑魚。
比電商大戰更便宜的,是囤貨人的甩貨;比品牌打折更便宜的,是買完新機后甩賣的閑置手機。
曾蹲守直播間秒殺預售的人們,在閑魚再次相逢。那些曾被爭搶的商品,悄悄改了郵寄地址。
阿宋的朋友也曾蹲守直播間,只為搶到大牌化妝品捆綁發售的零錢包。然而阿宋看到,那個零錢包閑魚到處轉賣。
商家復雜的玩法,到這里都有解法,限額用券可以一件多買,再掛閑魚出售。電商團購可以閑魚拼單,花式組團——有年輕人399元拼單買到100ml飛天茅臺。
終極玩法是在閑魚搜索“去年雙十一”,那些高光商品回歸本來面目,時間沉淀過的價格,才是真正的價格。
掙脫消費裹挾的年輕人,在閑魚找到更多樂趣,他們不再買無用之物,相反救活許多閑置物品。
十幾萬單個藍牙耳機,在閑魚召開相親大會,配對成功。缺失已久的手柄,在閑魚意外重逢,還和賣家交換了游戲卡帶。
女孩小婷買過一對不倒翁造型紅酒杯,甚是喜愛,一只摔碎后想再買一只,卻發現已經絕版。偶然一次,她試著在閑魚求購,沒想到真等來回應。
那是和她有著相同經歷的女生,對方說,我把我這個送給你吧,湊成一對,它們就都不孤單了。
網友戲言,在閑魚只有想不到的東西,沒有買不到的東西,它的商品名錄不是官方設定,而由億萬用戶集納而成。
人們搬空了倉庫,搬空了義烏,最后建成一座賽博朋克風的集市。
集市中,不光有無數物品的流轉,也藏著無數年輕人創業的機遇。
代畫頭像、教人攝影,承接ppt,租賃閑置露營設備承接開發代碼,生活多元生意自然百變,年輕一代的創業內核是自由和靈活。
今年,視頻拍攝和直播設備成為熱門流轉商品。閑魚上,直播燈搜索增長232%,直播架搜索增長162%,臨近雙十一熱度仍然不減。
那是許多年輕人創業的生產力工具,他們更為務實,雙十一不僅是購物狂歡,更是過冬儲備。
社會學家孫立平說,我們正進入后耐用品時代,非必需品開銷銳減,新一代人有著自己的消費取舍。
二
在雙十一逛閑魚的年輕人,正完成著雙重減碳。
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曾稱,不斷增長的物,構成了驚人的消費現象,“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
然而,物的時代,每生產一件新品,都會增加碳排放。社科院報告中,中國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已占社會碳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
每生產1公斤牛仔布,會排出23公斤溫室氣體;每生產一部新手機,會產生49公斤碳排放。
2018年,有記者跟蹤H&M的尾貨集裝箱,跟到丹麥東部一家廢物處理公司,濃煙沖天,數萬合格衣物,僅因過時,便被焚盡。
那些過度消費催生的碳排放,正在融化冰川,延展沙漠,化成折磨我們的酷暑、暴雨和寒冬。
閑置交易成為彌補手段,每一次閑置流通,其實都是對浪費的救贖。
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閑魚回收的7萬多件大家具和家電,相當于7萬輛小汽車自駕環游青海湖1圈的碳排放。而回收的超250噸舊衣物,減碳量相當于少用450噸洗衣粉。
超1500萬人響應那場低碳倡議,超4000萬閑置物品掛上了閑魚。近700萬人參與手機估價及回收,減碳量相當于種下350萬棵落葉松。
微小的吐息匯成長風,截至今年3月,一年間,人們在閑魚全年累計減碳300萬噸,相當于224.8萬戶家庭一年用電產生的碳排放量。
今年,減碳仍在延續,閑魚發起綠色雙十一,號召大家買賣閑置,并推出綠色出行,自帶杯等多項活動。
物理減碳同時,人們也在進行精神減碳,為世界減負,為心靈解壓。
歷年雙十一過后,閑魚都是安慰所,被封為回血地,網民調侃稱,流量的盡頭是電商,電商的盡頭是閑魚。
對那些懊惱剁手的人而言,閑魚給了一個補救的機會,每次雙11過后,平臺就會被“難搶的限量款原價出”、“僅試用過的準新品低價出”刷屏。
漸漸,人們不愿事后懊惱,蹲守閑魚的時間點不斷前移,盛宴開啟前,便開始自己的購物節。
曾經盲目囤貨的滿足感,在精神減碳后,化為撿漏的驚喜和減負后的愉悅。
兩年前,大廠員工小希還習慣在深夜囤貨,而現在,她的解壓方式已換為在閑魚上交換閑置。
只穿過一次的衣服、一時興起買來的吉他、不知何時能用完的家庭裝洗發水,換來了實用的抽紙和適合自己的口紅。新世界打開大門。
在大理,阿宋整理衣柜,收納在角落的衣物傾瀉而出,迅速堆疊成小山,顏色沉重黯淡。
她將其中大半都掛上閑魚,最多一天里賣出了八件。打包發出那刻,她感到無比的輕松。
四天后,阿宋收到買家“非常喜歡,感謝出物”的好評,她知道,這些衣服又重新煥發了光彩。
這種精神減碳讓她身心愉悅,感覺一如在洱海邊吹起暢快的晚風。
三
人們追求消費減碳的背后,折射著消費觀的變遷。
九十年代,日本在紙醉金迷中醒來,開始斷舍離,減少購買新品,并將閑置物品出售,這也是日本二手商店的由來。
進入存量時代的中國,同樣開始理性消費。社科院研究員稱,閑置經濟的本質就是一種存量經濟,是對物品不同生命階段的共享。
閑置流轉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追求性價比同時,也在追求讓消費有更高的價值。
那些閑置流轉的話題里,“開學就要做最亮的崽”讓不適合自己的衣服穿在喜歡它的人身上,“五一假期音樂節撿漏”將用不了的門票交到想去的人手中。
一張實木嬰兒床轉手多次,睡過四個嬰兒。轉售文案里的一句“孩子長大了”,記錄著一位母親的欣喜。
一套九成新的求職西裝,從學姐手里交給新一屆的畢業生,初入社會的勉勵也隨之傳遞。
一盆茂盛的綠植,因主人搬家而被免費送出,精心呵護的綠意下,是對生活的珍視。
一切都在循環傳遞。去年,女王報告稱,中國Z世代人群更關注“潮流消費”和“閑置交易”,他們也因此被稱為循環青年。
對循環青年而言,循環即潮流,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低價,還有控制欲望的成就感。
北漂女孩小青,鐘愛奢侈品手包,今年她選擇了購買二手LV經典老花購物袋。全新買得起,但九成新更便宜,不想背了還能原價轉手,能實現想換就換的自由。
她說,購買閑置物品已成她的生活方式:
“我們買到東西又賣出東西,最后消費變成了一種享受事物和投資的方式,變成了一種循環。”
新的消費潮流已然誕生,人們將閑置流轉視為表達方式,消費不只有交易,還可實現保護環境、幫助他人等更高價值。
在閑魚的賣家頁面,有一盞小黃燈,點擊擦亮,就能讓閑置寶貝被更多人看到。
今年閑魚綠色雙十一,人們不止擦亮小黃燈,還可通過減碳行為攢下綠色能量,參與“擦亮鄉村”的公益活動中。
那時,青海、四川、貴州等地偏遠山村內,陪伴山區孩子們的不再只有冷清的月光,他們放學回家的路將被千盞太陽能燈照亮。
阿宋期待著光亮起那一刻。
她想起《瓦爾登湖》里的描寫:英國就像帶著一大堆行李的老紳士,拿不出勇氣燒掉華而不實的東西。而印第安部落,會在收獲時節用舊物點起新的篝火。
那篝火正在燃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