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彭州市麗春鎮衛生院智能化康復中心·殘疾人“康復之家”正式啟用,一批會“思考”、能“互動”的智能康復設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精準、高效、專業的康復服務。
步入位于住院部一樓的康復中心,“智能”氣息撲面而來。總面積超700平方米的空間內,集結了上下肢康復機器人、步態與平衡功能評估訓練系統、數字OT評估與訓練系統、經顱磁刺激儀等40余種康復設備,覆蓋從評估到訓練的全流程。
“以前康復治療多依靠治療師的經驗判斷,如今智能設備讓評估更精準、更客觀。”四川大學附屬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任馳介紹。她指著步態與平衡功能評估訓練系統說,這套設備能實時捕捉患者的平衡數據,生成量化報告,為制定個性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這種“先評估、后治療”的智能模式,讓康復訓練告別了傳統的主觀判斷,邁入數字化時代。
在上肢康復機器人前,因腦卒中導致手臂活動受限的張大爺正專心致志地進行訓練。“機器能帶著我的胳膊做動作,屏幕實時顯示數據,就像玩游戲一樣。”他笑著說。這款機器人不僅通過力反饋技術實現動作量化,還融入沉浸式訓練場景,讓枯燥的康復變成有趣的互動體驗。而在不遠處的步態與平衡功能評估訓練系統上,另一位患者正在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下進行下肢步態訓練,系統實時監測其行走姿態與平衡能力,為恢復步行功能提供精準支持。
數字OT系統則將日常生活中的抓握、伸展等動作融入游戲化訓練,在提升患者參與度的同時,精確記錄每一次進步。正如任馳所言:“智能設備不僅是工具,更是能調動患者積極性的伙伴。”
中心的“智能”更體現在全程健康管理上。通過智能設備收集的數據,康復團隊可以動態調整治療方案,實現“醫院—社區—家庭”的無縫銜接。未來,該中心將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及亞健康人群提供門診、住院、居家等多元化服務。
“現在不僅設備智能,還有醫聯體上級單位四川大學附屬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專家定期指導,我們心里特別踏實。”正在接受膝關節治療的王阿姨道出了居民的心聲。作為醫聯體幫扶項目,上級醫院專家通過定期坐診、遠程指導,將智能康復技術扎根基層。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支撐,從單一訓練到人機互動,麗春鎮衛生院的實踐表明,智能康復正在重新定義基層醫療服務。當“機器醫生”走進鄉鎮,科技不僅有效提升了康復效率,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家門口”,更賦予康復服務以人文溫度與清晰目標——助力每一位患者重建生活能力,帶著信心與尊嚴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彭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