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上神游的時候,無意間搜索到,藤縣,平南都有一座叫做“都坡”的文昌塔。一座在藤縣和平鎮都坡村,一座在平南縣安懷鎮高荔村。
更多巧合的是,兩塔都是清嘉慶年間修,型制都差不多,都是古代傳統風水意味的文塔,現在又分別是兩地的縣級文保單位。
區別就是藤縣都坡塔是三層,地方人文記載多;平南都坡塔是二層,地方人文記載少。
可以說,各有特色。
![]()
藤縣都坡塔,又稱都坡文昌閣,當地又稱“文筆塔”。據介紹,此塔為當時的都坡鄧氏家族所建,主要就是在封建科舉時代,自上而下,全社會都傳承著尊文崇教,“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總是希望能通過科舉,進身士族,以“耕讀傳家文化”改變自己以及家族的命運,建塔就是希望都坡鄧氏得到文昌護佑,文脈興盛起來。
不過,建造文昌塔,也并不僅僅是當時的鄧氏家族想法,而是整個藤縣的一種社會現象。
在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全縣各鄉村,建設與“文昌”有關的塔,閣,就有十二座之多,名字稍有差別,但基本上都是供奉文昌帝君,魁星等相關的“文運之神”。
清康乾時期,幾代皇帝都大肆尊供文昌帝,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地位不說與孔廟相當,那也是有一定高度的。
像傳統的地方文廟規制,一般主殿祀孔子,但也會專門立個文昌神位,有條件的建設的,就在文廟范圍弄個文昌閣;沒條件的,也會在城里另找個地方,專門建設一座。
在古代,一般供奉孔子都是官家行為,只有在文廟這樣的官家建筑中才會有,并且是一種制度,包括建筑的形制。而供奉文昌神,則是廣泛的民間行為,一個地方可以有一座,也可以有多座,官家可以建,民間也可以自己建設,建筑形制則沒有要求,可以是閣,可以是樓,也可以是塔,總之造型很多。
藤縣都坡文昌塔,其實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建設,到嘉慶時,由于種種原因,鄧氏家族選擇重建,并于嘉慶二年(1797年)建設完成。此塔位于“都坡渡口”不遠處的紫薇山,這可是風水寶地,在傳統文化中,“紫薇”和“文昌”之間就有著很深的淵源。
塔身為六角空心三層磚木結構,高約17米,墻體用青磚錯縫疊砌,往上層縮級內收,塔旁茂林修竹風景幽雅。一層拱門上方雕刻有“宏開文運”,二層門額“文昌閣”,三層圓窗豎匾“魁星樓”字樣,塔頂呈錐形,土瓦蓋面,每層飛角重檐,雅觀別致,塔內雕梁畫棟。
這也護佑著當地的文脈,文氣興盛。
藤縣都坡文昌塔建好沒幾年,就在嘉慶六年(1801年),朝廷下令將文昌帝君編入國家祀典,文昌帝君的信仰正式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即類似文廟祭孔制度一樣,形成了文昌祭禮制度,每年由官府主持,并出定例款項,在各地相關的文昌閣或廟進行一年一祭或是兩祭。
由此藤縣境內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文昌閣建設就開始了,不過,經歷了二百余年的歷史風雨,藤縣境內嘉慶年間建設的十二座文昌閣,有十一座基本都消失于史,現在都難尋其跡了,最后只有都坡文昌塔得到完整保留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見證。
平南安懷鎮高荔村的都坡文昌塔,歷史記載就少了,現在基本查不到什么文獻記錄。
按現在的介紹,這“都坡文昌塔”在安懷鎮高荔村,但離高荔村幾公里外就有個村子叫都坡村。實際上,“都坡文昌塔”就是以都坡村的歷史來命名的,原屬于都坡村的故事,只不過在二百余年的歷史變化中,都坡村的行政區域有了改變,“都坡文昌塔”已經脫離都坡村的行政,歸為高荔村的歷史了。
而關于這座“都坡文昌塔”,只知道其為文昌閣形制,但他在當地并不叫文昌閣,而叫五帝殿。
為什么五帝殿又叫文昌閣呢?
那就是民間的文昌信仰文化了,在民間傳統的文化中,有五位神明與“文昌”有關,分別是:“文昌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呂祖仙師”,“文衡帝君關圣帝君”。
這五位大神都和科舉,文氣有關,直白的說,凡是和“文章”,“文運”有關的他們都管,所以,民間都廣泛建起專門的廟宇敬奉,這些神明文氣比較重,在古代建筑文化內涵來說,“閣”的建筑形式氣質比較文雅,所以一般敬奉文昌一類神明的地方,不叫“廟”,而以“閣”為命名。
在民間有很廣的信仰,只不最出名的就是文昌,其他幾位大神了解比較少,“文昌”就涵蘊成為了一個泛稱了。
這也是平南都坡文昌塔的特別之處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