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顛覆常識的研究顯示: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致ai物、全球每年導致300萬人死亡的酒精,居然被證實能降低23%脂肪性肝病風險?
日前,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研究團隊在《ClinicalNutrition》發表了這一驚人結果:基于英國生物樣本庫21.5萬余人、長達12.7年的隨訪數據,與不飲酒者相比,適量飲酒(男性<30g/天、女性<20g/天)人群的肝硬化風險降低18%,脂肪性肝病風險顯著下降。
這一結論瞬間在酒局、朋友圈刷屏,“小酌怡情還護肝”的說法成了勸酒新理由,可沒幾天就有人因為“適量飲酒”后肝區隱痛去醫院。這場看似“有研究背書”的飲酒護肝結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先看“謠言源頭”:關鍵細節被忽視
很多人轉發的“適量飲酒降肝病風險”,源自《ClinicalNutrition》,但仔細看原文就會發現,那些刷屏的“結論”,故意刪掉了3個核心前提,完全扭曲了研究本意:
- 研究隊列是“英國生物樣本庫”的21萬余人,不是中國人。中國人普遍攜帶“乙醛脫氫酶2(ALDH2)突變基因”,這種基因會讓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在體內堆積,比英國人代謝酒精的效率低60%——簡單說,英國人喝1杯酒的代謝負擔,相當于中國人喝3杯,用英國人的數據套在中國人身上,本身就不成立。
![]()
第二,“適量飲酒者肝病風險低”是混雜因素沒排除。研究中適量飲酒者,往往有更規律的作息、更均衡的飲食,甚至定期體檢,這些健康習慣才可能是肝病風險低的原因,而非喝酒本身。
第三,“適量”的定義有嚴格限制,絕非隨便喝。研究明確指出,男性每天酒精攝入量低于16克時,肝硬化風險才會減弱,而很多人把這項“研究閾值”當成了安全標準,喝超了還覺得自己在護肝,這顯然不對。
更關鍵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就明確:酒精是1類致ai物,沒有任何安全攝入量;《柳葉刀》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研究也證實,對健康危害最小的飲酒量就是“完全不飲酒”——這些權威結論,比被斷章取義的單一研究更有說服力。
![]()
不管是從生理機制,還是中國人的基因特點來看,“喝酒傷肝”都是不可推翻的事實。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針對51萬中國人的追蹤數據更直接:男性飲酒量每增加100克/周(約1斤低度白酒),肝臟疾病死亡風險就會增加51%。尤其是本身有脂肪肝、代謝異常的人,“適量飲酒”反而會成為“傷肝導火索”。
喝酒難避免?科學防護有方案
現實中,很多人因為工作、社交不得不喝酒,這時候與其糾結“能不能喝”,不如做好科學防護,減少酒精對肝臟的傷害。國產護肝方案“肝-倍-清”,正是針對肝臟養護的核心痛點設計,從分解乙醛、保護腸道、修復肝細胞三個維度,給肝臟搭起防護盾:
針對酒精代謝的“元兇”乙醛,“肝-倍-清”添加了98%高純度二氫楊梅素。第三軍醫大學的臨床實驗證實,這種成分能激活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把乙醛分解效率從68%提升至100%——簡單說,別人喝1杯酒,乙醛在肝臟里停留5小時,用了該方案可能2小時就代謝完,肝細胞被灼傷的時間大幅縮短。
![]()
考慮到長期飲酒會破壞腸道屏障,還加入了滅活型AKK001護肝菌。一項海外實驗顯示,這種有益菌能修復腸道黏膜緊密連接,減少52%的內毒素進入肝臟——很多人酒后會腹瀉,其實就是腸道屏障被酒精破壞了,而AKK001能從“腸-肝軸”源頭減輕肝臟負擔,上海31歲程序員周宇說:“現在酒后腸胃舒服了,肝也沒那么累了”。
![]()
這種針對性防護的思路,也讓“肝-倍-清”獲得了肝臟損傷的亞健康人群認可。京J東健康數據顯示,近期大促中該成果日成交破1000+瓶,其買家72%是每周有1-3次社交需求的中年男性,復購率達67%,遠超行業平均的35%。評論區里滿是“酒后不頭疼了”“轉氨酶從61降到38”的曬圖。
專家提醒:警惕“顛覆式研究”,別讓誤讀傷了肝
其實,像“適量飲酒降肝病風險”這樣的“顛覆式研究”,我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一會兒是“馬齒莧48小時清肝毒”,一會兒是“吃酸能治脂肪肝”,大多都是對科學結論的斷章取義。
這些說法之所以能傳播,就是抓住了人們“想靠簡單方法護好肝”的心理,可最后往往是“不僅沒護肝,反而傷了身”。
專家提醒:真正的護肝,從來沒有“捷徑”: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實在推不掉就做好科學防護;平時少熬夜、少吃高脂外賣,給肝臟減輕負擔。畢竟肝臟從來不會喊疼,等你感覺到不適時,損傷可能已經不可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