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誰能想到,每天做飯的廚房角落,竟藏著比砒霜毒68倍的肝刺客?
上個月,某肝病科門診里,52歲的李阿姨拿著體檢報告紅了眼:早期肝問題,肝組織里檢出了黃曲霉素B1。她一輩子節(jié)儉,花生發(fā)霉了摳掉霉斑接著吃,自榨油覺得“無添加”一次囤30斤,連過期的玉米碴都舍不得扔。
專家嘆氣:“就是這些‘舍不得’,讓毒素在肝臟里慢慢累積,最終害了她。”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2024年食品抽檢報告顯示:家庭儲存的花生、玉米中,黃曲霉素超標率達29%;黑作坊自榨油的超標率更是飆到37%。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毒素,正悄悄潛伏在千萬家庭的廚房,成為肝的“隱形推手”。
![]()
2004年,當《肝臟病雜志》首次將黃曲霉素列為肝一級誘因時,多數人對“傷肝”的認知還停留在“喝酒、熬夜”上。
有人覺得“把霉斑摳掉就行”,可陳孝平院士團隊早就做過實驗:黃曲霉素會滲透到食材內部,哪怕去掉霉斑,毒素殘留仍超標10倍以上;有人迷信“高溫能殺菌”,但黃曲霉素的分解溫度要達到280℃,家里的炒菜鍋最高才220℃,根本無法破壞毒素;還有人依賴“暴曬去潮”,可潮濕環(huán)境下,暴曬后的花生3天內就會再次滋生黃曲霉素,陷入“暴曬-發(fā)霉-再暴曬”的死循環(huán)。
長期以來,這種認知錯位+防護失效,讓黃曲霉素成了沉默的肝推手。2024年《肝臟防治白皮書》數據顯示:每年41萬新發(fā)肝例中,近12萬與長期接觸黃曲霉素有關;地區(qū)因濕度高,發(fā)生率比北方高40%,其中黃曲霉素暴露是核心原因之一。
![]()
對此專家提醒,以下食物一定不要碰:
- 發(fā)霉的花生、玉米:這些淀粉含量高的食材,在南方潮濕天氣里放3天就可能滋生黃曲霉素,哪怕把霉斑摳掉,毒素也早已滲透到內部,高溫烹煮都無法破壞;
- 黑作坊自榨油:沒有專業(yè)除霉工藝的小作坊,會把霉變花生直接榨油,2024年市監(jiān)局抽檢顯示,這類自榨油黃曲霉素超標率高達37%;
- 過期的肉蛋奶:動物吃了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飼料,毒素會殘留在肉、蛋、奶中,長期吃不合格產品,相當于“慢性中毒”。
![]()
![]()
![]()
長期以來,海外護肝方案只盯著“酒精肝”,卻忽略了國人更普遍的日常傷肝需求:25-35歲職場人里,42%有輕度脂肪肝;35歲以上應酬族中,酒精肝傾向超28%。直到近幾年,以上為代表的國產方案,才終于補上了這個“空白”。
隨著“日常傷肝要調理”的認知普及,護肝市場也在悄然洗牌。QYResarch數據顯示,2024年護肝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680億元,預計2027年將達1200億元。
因此,這個藏在廚房的“隱形刺客”,其實并不可怕——只要少點“舍不得”,多點“科學防護”,再搭配適合的護肝方案,就能讓肝臟遠離損傷,守住全家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