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11月6日,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指導、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以下簡稱“華珠”)主辦的首屆微短劇生態發展論壇在珠江劇院舉行。論壇以“凝微聚力 生態繁榮”為主題,圍繞微短劇政策導向、精品創作、版權保護、基地建設、產業運營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特別是產業生態構建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活動當晚,以“禮贊時代,開創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灣區國際微短劇大賽榮譽盛典在珠江劇院同步舉行。
活動匯聚政府、行業、學界與產業多方力量,旨在推動進一步健全生態驅動機制,促進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廣東省建設全國微短劇產業區域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
首屆微短劇生態發展論壇在華珠舉行。
論壇演講精彩紛呈:
縱論精品化升級,聚焦生態化發展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副校長袁炎清指出,此次論壇立足當下微短劇行業實際,把握微短劇精品化、大眾化和國際化趨勢,交流研討微短劇發展生態建設的實踐成果與創新探索,助力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也為華珠發揮特色優勢、健全產教融合實踐體系,加快建設高質量和獨具特色的新型傳媒院校注入新動能,為助力灣區(從化)國際數智視聽服務谷建設探索新路徑。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慶才出席論壇并致辭。他指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文化大省和網絡視聽產業高地,有責任、有基礎、有能力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發展路徑,推動微短劇生態繁榮發展。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版權工作委員會籌備負責人董年初在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微短劇行業正經歷從“流量紅利”向“價值深耕”的關鍵轉型,精品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已從“投流為王”進入品質競爭階段。
![]()
論壇現場,多位專家深入解讀微短劇行業發展趨勢。
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楊明品以《微短劇政策升級:強化生態支撐 促進高質量發展》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在積極政策推動和引領下,微短劇從小眾娛樂走向全民剛需、從快消娛樂走向社會敘事新載體、從野蠻生長走向精品化轉型、從產業小配角走向文化經濟新主力,七年實現四大跨越,目前全國微短劇形成“多點開花、去中心化”的產業新格局。
6日下午,中央電視臺原一級導演、華珠微短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韜主持經驗分享與圓桌對話。多位來自平臺、創作與數據領域的嘉賓,圍繞微短劇的成功案例和下一步發展展開深度交流。騰訊微信廣告短劇行業運營負責人指出,微短劇行業正從“投流”邏輯轉向“內容+技術”雙輪驅動,必須通過強化內容把控,結合付費與免費模式,深耕用戶體驗,并借助技術手段實現可持續增長。
圓桌對話環節,金韜與來自學界、制作端與企業的代表進一步就“微短劇與區域經濟賦能”等議題展開思想碰撞。一位導演結合自身實踐談到,“一站式服務協拍模式”為微短劇創作注入了強勁動能,該模式的創新推動了地方資源的充分利用,更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多位與會者一致認為,需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內容差異化發展,借助灣區資源優勢,是實現廣東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微短劇大賽榮譽盛典:
十萬余部作品共繪光影新篇章
6日晚,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珠江劇院內燈光璀璨,以“禮贊時代,開創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灣區國際微短劇大賽榮譽盛典在此盛大舉行。
![]()
11月6日晚,第二屆灣區國際微短劇大賽榮譽盛典在華珠盛大舉行。
盛典伊始,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校長王建武致歡迎辭。他表示,作為扎根大灣區的傳媒特色院校,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以“服務區域文化發展”為己任,構建了完善的傳媒學科群與“教學對接產業”的培養體系。2024年,華珠師生已創作3000余部微短劇及院線電影作品,多項實踐與大賽的創作方向高度契合,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政企校協”四方合作,以大賽為紐帶,讓學校成為灣區文化創新的“人才孵化器”與“成果轉化器”。
本屆大賽自2025年3月15日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共收到來自社會、國內高校及國際高校的投稿作品累計達102,512部,數量再創新高,充分展現了微短劇創作的蓬勃生機與廣泛吸引力。
經由行業內20余位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的多輪嚴格評審,最終在微短劇、AIGC微短劇、微短劇劇本三個賽道中各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優秀獎10名。大賽累計發放獎金16.5萬元,以實質性的激勵支持創作者的持續耕耘。
首屆微短劇生態發展論壇為微短劇品質升級、生態繁榮提供了豐富的智力成果,為產學研用協作打造了交流和協作平臺,第二屆灣區國際微短劇大賽的成功舉辦則為產業各方搭建了高效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表示,將以此次論壇和大賽為契機,一方面針對行業需求大力培養和輸送微短劇行業策劃、制作、運營類專門人才,加快運營“灣區國際創作者生態谷”并將其建設為大灣區微短劇創意孵化器與產業對接平臺,另一方面持續深化產學研對接,通過“項目制”“訂單式”培養為行業輸送高質量人才,推動微短劇文化新業態的繁榮發展。
南都N視頻記者:程安
實習生:許騫文
通訊員:呂沐蘭 布帆 黃子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