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美國企業界突然刮起一陣“高管離職風暴”。從波音到星巴克,從特斯拉到谷歌、微軟,不約而同地對管理層動了“手術刀”。
![]()
被裁掉的高管中,印度裔比例驚人——據彭博社行業分析數據,今年已有190名印度裔高層離職,其中不乏CEO級別的“頭牌人物”。裁員背后到底是業績出問題,還是管理思路遭遇挑戰?
在這場“洗牌”中,曾長期被視作“低調實力派”的華裔精英,會不會迎來上升窗口?這場高管更替風暴,可能正重塑硅谷的權力版圖。
外包夢碎:印度裔高管“下課”的績效賬本
美國公司換人,終究是結果導向。這次裁撤潮,并非簡單的“清人種”,而是對一連串業務滑鐵盧的反應。企業的基本邏輯從沒變過:你能帶來利潤,就能留下;帶來麻煩,那就請走。
![]()
波音的危機最具代表性。2018年與2019年接連發生的737 MAX空難,早已暴露出其將軟件開發外包至印度的風險。當時的CEO丹尼斯·米倫伯格大力推行降本增效,把核心控制軟件交給了成本更低的外包團隊,結果卻埋下了質量管理的地雷。
時間來到2024年,阿拉斯加航空再爆“艙門脫落”丑聞,波音終于扛不住了。CEO戴夫·卡爾霍恩引咎辭職,新掌門凱利·奧特伯格上任后不久,立刻啟動1.7萬人大裁員,波及班加羅爾的技術中心,直接裁掉150至180人。這一動作信號明確:波音正嘗試收回被外包的研發權,修補過去的“省錢失控”。
![]()
星巴克的故事也類似。拉克什曼·納拉辛漢上任不久就推出“三重復興”計劃,意圖扭轉公司在疫情后的疲軟狀態。
但現實是骨感的:股價跌超20%,員工工會壓力持續上升。同店銷售額不升反降,最終董事會也不再給他機會,17個月后便換人,換上更接地氣的布賴恩·尼科爾。
馬斯克則一如既往地簡單粗暴。他收購推特后第一步就炒掉了印度裔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還在2024年對特斯拉進行全球裁員,波及不少印度籍員工。他的邏輯也很直白:每天虧400萬美元,就得減員提效。對于馬斯克來說,誰在哪出生、說什么語言都不重要,能不能讓公司賺錢才是硬道理。
![]()
這些案例說明,印度裔高管的“下課”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和他們主導的策略脫不開干系。特別是在外包主導的運營模式頻頻失靈后,公司只能回頭找問題的根源。
“小圈子”效應引爆企業不滿
盡管業績是導火索,但裁員潮背后,也藏著更復雜的管理文化沖突。一些印度裔高層在企業內部形成的“小圈子”文化,正在引發更多質疑。
社交平臺上,一位美國律師的帖子引發大量轉發。他講述了妻子所在的公司被印度CEO接管后,高層迅速換成印度裔,原有團隊被裁,業務大量外包,最終導致績效滑坡、組織混亂。雖然這只是個案,但類似故事正在被越來越多網友認同,甚至成為某種“職場共識”。
![]()
歷史上,這類爭議也不是第一次出現。迪士尼IT部門、南加州愛迪生公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玩具反斗城等都曾被爆出用印度籍H-1B簽證員工替代本土員工的做法,還曾要求被裁員工培訓自己的“接班人”。這些操作一度引發法律訴訟和媒體圍堵。
H-1B簽證原本是為了吸引全球高技術人才而設,但現實中卻演變成某些公司“壓縮成本”的法寶。特別是在印度IT外包公司大量進駐美國后,這種以低成本替代本地員工的模式迅速擴張。
![]()
數據顯示,在2022到2023年的科技業裁員潮中,30%到40%裁員對象為印度IT人員。一些公司甚至在3分鐘的視頻會議中裁掉幾乎整個印度團隊,理由是“回歸核心使命”。
USAA(美國軍人互助會)最近就傳出裁撤印度裔高管,內部信中提到“修復外包問題、聚焦美國服務”,更是把“本地優先”的信號放在了明面。這類舉動說明,企業高層越來越關注外包對企業文化的侵蝕、對數據安全的挑戰,以及對內部協作的破壞。
雖然說“種族裙帶”說法容易引發誤解,但企業在經歷重大虧損后,確實更傾向于反思管理結構中是否存在“同質化”帶來的盲區。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管理者的文化適配度和開放性,便成了企業考慮的關鍵因素。
![]()
華裔真的有“上位”機會嗎?
管理層換血,留下的職位總得有人來填。這場風暴是否真能為華裔帶來“上位機會”,關鍵在于能不能把握住結構調整后的窗口。
從現有成功者來看,華裔早已不乏典范。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Zoom的袁征,都是在全球舞臺上叫得響的名字。他們不僅技術過硬,更懂得如何將產品變成商業帝國。特別是在AI、自動駕駛、遠程協作等技術焦點領域,華裔工程師和創業者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華裔人才的優勢也不止技術背景。在中美兩大市場之間的天然“文化翻譯”角色,令他們在跨國公司中具有獨特價值。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高效運營,背后就有大量華人工程師和管理者參與,他們在執行力和創新配合上展現出極強的能力。
![]()
硅谷從來講究“實用主義”,誰能帶來增長,誰就能走到前面。波音為了留住核心人才,甚至給出大幅漲薪,這已經說明問題。在效率和成果優先的語境中,華裔只要能拿出成績,機會自然不會缺。
不過話說回來,挑戰也真不少。華裔在語言表達、職場社交、向上溝通等“軟技能”上,有時確實不如印度裔那般游刃有余。再加上中美關系的復雜化,部分企業在招聘時也會有所顧慮。這就更考驗華裔在“硬實力之外”的綜合能力。
想要真正“上位”,光有能力不夠,還得能帶團隊、講故事、搞定資源。如果能在這幾方面補上短板,華裔完全有機會在這輪結構調整中脫穎而出,靠本事贏得位置。
![]()
對于華裔來說,這確實是一個窗口期。但機會不等人,只有把技術、管理、溝通這些本事練到極致,才能真正坐上那個位置。這場高管地震,或許正是華裔精英打破“天花板”的起點。誰能在混亂中穩住腳步,誰就能在新格局中掌握話語權。
信息來源:《波音啟動全球裁員1.7萬人計劃 擬首批裁員逾2500人》——央視新聞
印度裔CEO在美國不再吃香?——環球時報 2025-03/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