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要來中國‘搶飯碗’了?”
一條關于K字簽證的新規,近日在社交平臺炸開了鍋。
2025年10月1日起,中國正式實施面向外國青年人才的K簽證,相比現有人才簽證,其門檻大幅降低,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
中國,正主動向全球青年才俊敞開大門。
K簽的門檻有多“低”?
要知道,我們國家的R簽是面向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一般來說能申請到R簽的基本都是STEM領域的名校博士后了。
但現在,K簽只要求國外知名大學的理工科學生本科畢業,就能來華發展了。
與美國的H-1B簽證相比,K簽無需提前獲得工作offer,也無需支付高達10萬美元的申請費。
和日本的高度人才簽證相比,K簽不看年收入,對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才十分友好。
為什么很多網友會聯想到印度人來華“打工”?恰恰是因為,作為全球最愛移民的國家,印度最近受到了美國的一記爆錘。
特朗普把H1-B簽證的申請費用提高到10萬美元,增至100倍,而去年這個簽證的申請人有71%是印度人。
當美國開始“趕人”,中國卻出手大力“搶人”,這樣的風向之變,將如何重塑全球人才流動格局?
從人才輸出國,轉向“人才輸入國”,我們的全球人才爭奪戰,才剛剛開始,影響將遠超想象。
![]()
2025年8月7日,“K字簽證”被正式寫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10月1日起施行。
K簽一出,印度媒體先被引爆了,一片沸騰。
NDTV的電視報道打出大標題:“特朗普H-1B混亂之際,中國以K簽證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
![]()
《第一郵報》的女主播甚至在節目中呼吁觀眾:“(人才們)趕緊打包去中國!”
《今日印度》更直言,美國正變得“日益敵視”,而“中國的大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敞開”。
對不少印度青年而言,K簽儼然已成為H-1B簽證的現實替代選項。社交平臺上,“求K簽申請教程”的留言比比皆是。
為什么印度媒體表現得如此踴躍,主要是K簽確實太便利了。
它主要簽發給兩類人群:
一是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學科領域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及以上學歷學位證書的人員;
二是在上述機構從事 STEM 領域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人員。
不僅門檻降低到本科,更重要的是,與工作簽證Z簽相比,K簽的流程更便捷、活動范圍更廣:
無需國內聘用單位擔保,申請人可以直接憑個人資質材料申請;
活動范圍多元,涵蓋科研、教育、創業、文化交流等,而Z簽僅限于受聘工作;
最長有效期可達5年,每次停留期最長180天,遠超普通簽證;
還能帶著家屬一起移居中國。
這一次,真的是“我家大門常打開,張開懷抱等你了”。
那么,印度人真的會來中國“搶飯碗”嗎?我的判斷是,鐵定會來。
![]()
要知道,印度是全球輸出移民最多的國家。
2024年的數據,全球有3540萬印度人定居在海外,其中1585萬為印度籍非居民,其余為具有印度血統的族裔。
同時,印度每年仍有約250萬人正在移民海外,這個數字也是排名全球第一。
比如,最近十幾年,印度人就特別喜歡往加拿大跑。從2013年到2023年,該國印度移民人數從3.2萬人增長至近14萬人,十年間增幅高達300%。
現在,印度已成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來源國。有的加拿大高校畢業生典禮上,清一色的深膚色印度裔面孔。
印度人喜歡往外跑,根本原因在于本土機會匱乏。
以IT行業為例,數據顯示,印度的IT工程師平均年薪約為127萬日元,折合人民幣僅6萬元,平均月薪只有5000元。
而一旦潤到加拿大,情況會截然不同。加拿大IT行業平均年薪為87300加元,折合人民幣44.5萬元。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數據顯示,2024年,持有H-1B簽證的印度人在美年薪中位數為9.5萬美元,約40%的人年薪超過1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1萬元)。
當然,中國的薪酬水平還比不了美國、加拿大,但也分分鐘秒殺印度本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IT平均年薪達到了23.9萬元,收入全行業第一,甚至比金融業還高,是印度IT從業者平均收入的近4倍。更何況中國社會文化包容,生活性價比更高。
這不僅對印度人有吸引力,對東南亞、中東、非洲等人才輸出地區的理工科青年,都將充滿誘惑。
![]()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還缺理工科人才嗎?為什么要大力吸引外國人才?
從數量上來看,中國人才儲備世界第一,毋庸置疑。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1.1億人,其中研發人員總量超700萬人,穩居世界第一。光是國內STEM學科,每年畢業生數量就超過500萬。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從質量、結構和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高端、復合型、具有全球視野的青年科技人才仍顯不足。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發布的《2023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顯示,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前20位幾乎被發達國家壟斷,中國位列第40位,雖被歸入“人才冠軍組”,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顯著差距。
千萬不要覺得,本科畢業就不是高端人才了。很多中國的優秀人才,正是本科畢業后走出國門的。
根據寶爾森基金會報告,全球47%的頂尖AI研究者,本科畢業于中國院校。在美國頭部AI機構中,有38%的研究員原籍為中國。
![]()
美國機構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前20%)的主要原籍國
前段時間,Meta用上億美元高薪從OpenAI挖人,好多都是本科畢業于中國。比如,龐若鳴畢業于上交大,余家輝出身中科大少年班,趙晟佳畢業于清華,畢樹超出自浙大,任宏宇畢業于北大。
AI時代,頂尖人才的價值更被指數級放大。
OpenAI創始人曾說:
在互聯網時代,最頂尖的軟件工程師效率是平均水平的十倍,
而在AI時代,最頂尖的研究員效率則是平均水平的一萬倍。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22年有37.5%的企業家認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制約企業創新首要因素,在所有制約因素中占比最高。
引進國際人才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這些人才的到來,非但不會“搶飯碗”,反而可能創造更多飯碗。
OECD的數據顯示,2011-2021年間,25個成員國的移民創業活動創造了超過390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增長的15%。
當今時代,系統化、集成化的科技攻關,早已不是單打獨斗,人才金字塔既需“塔尖”,也需堅實的“塔基”。
外來人才不僅能補充勞動力缺口,更可能重塑一國的創新生態。今日的青年才俊,或許就是明日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力量。
![]()
事實上,新一輪的全球人才爭奪戰,正在打響。
9月底,德國駐印度大使阿克曼直接喊話:“所有高技能印度人才,德國歡迎你!”
他強調德國移民政策穩定,在IT、工程、管理等領域崗位豐富,并專門搭建了面向印度人的就業與移民信息平臺。在德工作的印度人,平均收入甚至高于本地德國人。
英國首相斯塔默正考慮取消技術工人簽證費用,并通過“全球人才工作組”吸引頂尖科學家與數字專家;
韓國總統辦公室已指示,各部門抓住美國簽證政策變動的窗口期,吸引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赴韓。明年預算將重點投向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
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則呼吁政府將本國打造為H-1B人才的“理想落腳點”。
在這一全球人才再分配的窗口期,中國不能缺席。K簽的推出,正是中國主動擴大“人才水池”、在全球范圍內挖掘“潛力股”的戰略舉措。
當前,中國對國際頂尖人才的綜合吸引力,包括科研自由度、薪酬水平、職業發展生態等,仍與歐美頂尖國家存在差距。但這一局面正在快速轉變:
首先,研發投入持續加碼。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突破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3%,是2017年的兩倍。按此趨勢,到2030年,中國研發投入有望與美國持平。
![]()
來源:NaturePortfolio
第二,產業轉化優勢獨一無二。在許多國家,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存在“死亡之谷”;而在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與科技產業集群,為科研成果提供了快速落地的試驗場。
這種“科研-制造-驗證”閉環,在全球都屬稀缺資源。
第三,開放姿態日益鮮明。當某些國家筑起高墻、限制學術交流時,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通過K簽等政策釋放更加開放的信號。
![]()
歷史似乎正在反轉:
曾以自由自詡的國家,對知識筑起高墻;曾被視為封閉的東方大國,卻展現出擁抱全球英才的胸懷。
歸根結底,K簽的意義,不僅在于一張簽證的便利,更在于中國從“人才輸出國”向“人才引進國”加速轉型。
路透的分析意味深長:“如果中國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也會更高。”
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競速中,誰更能匯聚頂尖智慧,誰就更可能掌握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