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樺南縣委宣傳部
眼下正是秋整地“黃金期”,樺南縣紅豐村4000畝規模化大豆基地已全面完成秋整,順利實現“黑色越冬”,一幅深耕細作、蓄力豐產的實干圖景在黑土地上徐徐鋪展。
![]()
破局傳統,創新模式激活土地潛力。錨定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紅豐村打破傳統小壟種植局限,以改革創新激活土地潛力。依托鴻盛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村里整合分散地塊,集中打造4000畝規模化大豆基地,并在基地內全面推行“大壟密植技術+四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耕種收獲、統一訂單銷售,效益則在年終進行一次性分配。
雙輪驅動下,土地利用率顯著提升,畝均增產超60斤。這種模式實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雙向發力,讓肥沃的黑土地產出了更高效益,也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精細秋整,全鏈條服務保障豐產基礎。秋整地是保障來年豐產的關鍵環節。紅豐村嚴守“先收先整、邊收邊整”原則,打造“秸稈處理—深松—耙地—起壟”標準化作業鏈。鴻盛合作社發揮統籌作用,統一調度農機、統一作業標準,推動全程機械化與規模化經營深度融合,構建起“耕、種、管、收、整”全鏈條社會化服務體系。
“以前自家種地,秋整地時又要找農機、又要盯質量,忙得腳不沾地還未必能達標。現在有了合作社的統一服務,我們省心又省力。”村民們紛紛表示。標準化的秋整地模式不僅大幅減輕了農戶的耕種負擔,更通過規范作業確保了整地質量,實現了秋整地效率與效果的雙提升,為來年大豆生長筑牢了土壤基礎。
示范引領,續寫鄉村振興新篇。“大壟種植+規范秋整,不僅讓土地‘活’起來,更讓農民‘富’起來。”紅豐村黨支部書記在談及發展成效時感慨道。據介紹,標準化秋整地與大壟密植技術的結合,從根本上改善了當地土壤結構,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和綜合效益,讓紅豐村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下一步,樺南縣金沙鄉將以紅豐村為樣板,持續深化大壟密植技術推廣,進一步優化秋整地等農業生產作業流程,以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為支撐,持續激活黑土地潛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續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篇章。(谷雨、徐嘉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