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多家媒體都發布了南京的一條消息,是有關于安全管理的一個新模式,也就是管理的模式創新。
新華社的消息是這么說的:
新華社南京11月6日電(記者劉宇軒):南京市“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統11月6日在南京上線。該系統為“廠中廠”、多業態商業體、經營性自建房等高風險建筑建立數字化檔案,可幫助監管部門研判預警安全隱患,加快城市安全治理從“管企業”向“管空間”轉變。
這是什么意思呢,是怎么個創新模式呢,靠山屯認真讀了一下媒體消息內容,給大家簡單介紹如下:
之前,我們無論是安全生產,還是消防,管的都是單位,也就是去檢查也好、治理也好,針對的是單位。這在過去沒毛病,應該這么做,但最近這些年,形勢變了。
過去是一個單位一棟樓,或者好幾棟樓,現在是幾個單位、幾十個單位一棟樓,也就是共用、合用,廠中廠,庫中庫,混用的現象特別普遍,這一棟大樓,你按單位去檢查,有幾百個單位,你檢查了一個,是局部,對整體風險可能不掌握,那就有可能出大事兒。
所以,檢查治理的模式要有點改變,檢查治理的單元,不能只是單位,還要用另一種方式,也就是建筑(場所)來作為補充。這就是南京的新提法,“以房管安”,把“房”作為基本單元。
單位有一棟樓或幾棟樓的,可以以單位為檢查治理單元,多個單位共用一棟樓的,以建筑為治理單元,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南京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江蘇省的省長劉小濤,對安全工作曾經提出這樣的要求:
要全方位擰緊“責任鏈條”、打通“神經末梢”、扣緊“最后一環”,做到責任要壓實、監管要創新、方法要管用、能力要提升。要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大力推進網格化、專業化、數字化監管。
小濤省長也講過這樣的話:(在安全生產方面),要推動以房管安,每一棟建筑物都要有責任人,這棟建筑物誰在負責安全,要抓好最后一米,最后一個人。
基于此,南京這次的做法中基本體現了這些內容。大概可以這樣說:
一是壓實責任鏈條。就是所有這樣的“房”,都要明確和統一管理責任人,并且給責任人明確具體的任務,這個任務用信息化平臺分析、下達、評判。
二是聚合多種力量。這個“房”里面的所有單位,包括出租方、承租方、物業,這個“房”外面的網格員,安全巡查員,微型消防站等,都通過信息化平臺給攏到一塊來了,各有各的事干。
三是進行風險評價,盡可能精準治理。南京搞的這個信息化平臺,是安委辦、規資局、數據局一塊弄的,引入了“寧安晴”管理AI大數據模型,對“房”和“房”里面單位進行風險評價,發現大的違法行為及時禁止,小的問題和隱患及時提醒改進。
四是對接了應急處置,盡可能減少事故損失。信息化系統對“房”進行全面數字化,包括建筑三維圖像,內部樓層業態布局,各種消防、安全設施的物聯傳感,一旦發生火災等事故,立即進行智能調派,并給出處置的指導建議。
靠山屯的話:
“以房管安”,這個模式還是挺有意義的,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南京這個新的嘗試正在進行,可能還不完善,但總是邁出了新的一步。
對這種新模式,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改進的建議嗎
學習資料
![]()
靠山屯閑話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
未來不迎,縱情向前。
屯主微信號:ifire-t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