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菲律賓又一次陷進風暴的泥潭。臺風“海鷗”登陸后,帶來的不是涼風,而是85人遇難,17人受傷,75人失蹤。120多萬人受災,50多萬人無家可歸,只能擠在安置中心里等待救濟。這不是一場風暴,這是一次撕裂國家傷口的災難。
![]()
從地圖上看,“海鷗”像是在菲律賓的身體上橫掃了一道血痕。巴拉望、棉蘭老、宿務……沿途的城鎮一個接一個陷入停電、斷網、洪水、泥石流。臺風掠過的地方,路燈滅了,教堂倒了,孩子們的課本漂在街上。氣象部門報告說,風速每小時120公里,瞬時風力高達165公里。但真正的沖擊,不在風,而在人。
菲律賓減災委公布的那份數據表看起來冷冰冰的,卻每一行都對應著破碎的家庭。95處洪水,82個市鎮停電,10個市鎮通訊中斷,679個地方停課,436個地方停工。那不是數字,是一座座被切斷的生活線。
臺風每年都來,菲律賓人對風暴的忍耐幾乎成了本能。可這次不一樣。“海鷗”來的太快,太猛,幾乎不給人反應的時間。凌晨四點,風暴登陸;天亮之前,整個村莊被卷走。有人說,這就是命。但問題是,每一次臺風都成“人命災”,真只是命不好嗎?
菲律賓是個常年臺風之國。地理決定了它的脆弱,貧窮放大了它的傷口。基礎設施薄弱,防災體系常年“紙上運行”,每次災后救援都像即興表演。風一過,房塌,路斷,官員站在鏡頭前說“我們正在全力救援”,但畫面里,還是那些穿拖鞋、扛麻袋、徒手挖廢墟的平民。
![]()
幾十年來,菲律賓每年都上演同一個劇本:風暴來襲、傷亡慘重、國際救援、新聞熱搜、政府檢討、然后遺忘。直到下一個臺風,再重演一遍。氣象局預測、氣候組織報告、防災方案都寫得漂亮,可落實的時候,總是慢半拍。救援車輛到不了村里,因為路塌;物資發不出去,因為官僚要批;安置點人滿為患,因為預算不夠。政府的存在,仿佛只是出現在新聞發布會里。菲律賓人苦笑著說:“我們比氣象局更懂臺風。”這不是夸張,而是殘酷現實。
“海鷗”之后,巴拉望的街頭被淹成了海,房頂上飄著塑料桶,成了孩子們的救生圈。學校成了臨時避難所,課桌上堆的是濕透的衣服。那些被迫逃離的人不知道自己還能回家嗎,因為所謂的家,可能已經被沖進了河里。這場災難再次暴露出菲律賓長期的系統性問題,一個被貧困和政治撕扯的國家,沒有能力抵御自然的暴力。每次風暴都像是對國家治理的一次測驗,而菲律賓一次都沒考及格。
而更諷刺的是,每次災后,國際社會都會伸出援手。日本捐帳篷,美國捐糧食,中國派救援隊。菲律賓高官在鏡頭前笑著道謝,媒體拍下“全球團結”的畫面。可鏡頭一關,物資被層層截留,黑市開始活躍,救災變成了一場利益鏈游戲。風暴摧毀的房子能重建,摧毀的信任卻回不來了。
人們說“菲律賓不怕臺風”,但這句話背后是絕望。因為怕也沒用。你怕不怕,風都來。你防不防,它都沖。真正讓人害怕的,不是臺風,而是災后沒人問責的麻木。
![]()
每次災難后,政府都喜歡說“我們會改進”,但沒人說“怎么改”。預警系統依舊滯后,防洪設施年年撥款、年年流失。就像“海鷗”這次,風暴路徑早就監測到,可地方應急反應依然混亂。有人沒聽到警報,有人不知道撤離路線,有人干脆不信官方信息。久而久之,連風暴也看笑了。
菲律賓的問題,不只是臺風頻繁,而是社會太脆。經濟依賴外勞匯款,農村依賴天吃飯,城市基礎設施老舊。一次風暴能讓幾百萬人陷入停擺,靠國際援助續命。這哪是災害防御,分明是生存僥幸。
每當新聞播出那些被洪水淹沒的村莊,總有人嘆息“可憐”。但可憐不是解決。菲律賓要的不只是“同情”,而是徹底的結構修復。修路、建堤、防洪、規劃、教育,這些才是抵御風暴的真正屏障。臺風不可控,人禍可以改。也許,“海鷗”會像過去那些臺風一樣被遺忘。一個月后,新的風暴會來,新的數字會上報,新的悲劇會重演。人們會習慣在災難中繼續生活,習慣在廢墟上重新種菜,習慣在風里等下一次的警報聲。
這場臺風,是天災,但也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一個國家的痛點:富人能修高墻,窮人只能看天。它讓人看到,在自然面前,弱國沒有浪漫,只有代價。菲律賓每年都祈禱“別再來風暴”,但風暴從不聽祈禱。因為自然無情,只有制度能救人。而制度這場戰,菲律賓輸得太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