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期許中的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混合體,也不只是建筑的集群;而是居民棲居之所,是不斷流動、形變的膠質生命。
城市因人而流動、生長。在這里匯集了各路人群:學生、講者、流浪漢、企業主、身障與神經多樣性人士,還有地鐵上擠成一團卻努力舉著手機的打工人……所有個體、所有私人的經驗匯成一條巨大而綿延不息的城市記憶之河。
今年11月,在成都這個提早寒冷的深秋,讓我們再次相會一年一度的「獻給城市人文禮」。在這里,研究者與公眾聚焦教育觀察、青年思考、女性書寫、人工智能下的挑戰和“N自定義”人文關懷五大主題,一同談論人的經驗與感受,一同傾聽城市機器的轟鳴聲下如縷不絕的私人之聲。
讓個體在交流里跨越隔閡,讓城市在無數個體的共鳴中獲得溫度。
歡迎你來,一同加入「人文禮」的互動。
城市因人而溫暖。
![]()
2020年9月,56歲的蘇敏踩下油門、駛出地庫,把“妻子”“母親”“外婆”的身份暫擱一旁,做回“蘇敏”。5年時光,20多萬公里,從小Polo到房車,不同的載具、同樣的靈魂,共同穿越秦嶺濃霧、露宿雪山湖畔,在漫天星河下邂逅人間情意。
對蘇敏而言,車,不僅是輪子上的家,更是自由的容器,是打開生活新可能的鑰匙——握緊方向盤,才知人生遼闊。
蘇敏的車里,有最真實的煙火氣:折疊桌上擺著美麗的鮮花,鍋里飄出辣椒炒肉的香氣。蘇敏的路上,有最遼闊的自由: G219新藏線,沖浪、馬拉松,甚至還有戛納紅毯,最重要的,還有沖出慣性與束縛的蘇敏自己。
6萬字、200多張照片,連同5年來的點點滴滴,蘇敏將其匯成這本中年女性出走個人錄——《一路向著光》。在路上、在書里,蘇敏生動闡釋出自我的意義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
11月8日,來尋麓書館麓山館,聽蘇敏阿姨細說房車內外的故事,看她如何重啟人生,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