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最近又火出圈了,不是因為車賣得好,而是因為一句話:“我們是第一次造車,所以還沒學會偷工減料。”
這話乍聽挺謙虛,細品卻透著一股精心包裝的“道德優越感”,仿佛在說:別人家的車都在偷工減料,只有小米干凈如白紙。
![]()
可網友不買賬。評論區直接炸鍋:“偽君子一個!”“天天立人設,話術一套接一套。”
更有毒舌直言:“撞衫喬布斯、馬斯克、黃仁勛你不覺得尷尬,抄保時捷、法拉利的設計你倒喊冤?”
這話難聽,但戳中了小米汽車最痛的軟肋:一邊高舉“真誠”大旗,一邊干著最擅長的“拿來主義”。
雷軍總愛把自己比作“理工男創業者”,強調“死磕技術”“用戶第一”。發布會講情懷,PPT堆參數,連鞠躬都成了標志性動作。
可當SU7被全網指出前臉神似保時捷Taycan、尾燈酷似法拉利 Roma 時,小米的回應卻是輕飄飄一句:“這是經典設計語言的共通之處。”
![]()
翻譯過來就是:大家都這么設計,憑什么說我抄?
可問題是,汽車行業百年沉淀,確實有些元素屬于“通用語言”,比如流線型車身、隱藏式門把手。
但當你把整車比例、燈組輪廓、甚至輪轂造型都調得和某款百萬豪車高度相似,就別怪消費者質疑:這不是致敬,是“像素級復刻”。
更諷刺的是,雷軍一邊否認抄襲,一邊又毫不避諱地拿保時捷當對標。
![]()
發布會上直接放對比圖,說“零百加速比Taycan快0.2秒”,試駕車還貼著“保時捷車主都說好”的標語。這操作,像極了考試抄了同桌答案,還非要說:“我只是思路跟他一樣。”
這種“既要又要”的biaozi姿態,才是公眾反感的根源。
你想借高端品牌的光環抬身價,又不想承擔“模仿”的罵名;你享受“國產平替”的流量紅利,又拒絕承認設計上的借鑒痕跡。
![]()
而那句“還沒學會偷工減料”,更是典型的“話術陷阱”。
它暗含一個前提:行業普遍存在偷工減料。可事實呢?主流車企哪怕為了品牌聲譽,也不敢在安全、電池、底盤這些核心環節“省料”。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偷不偷工”,而是有沒有能力做好原創。
小米造車,起步晚、經驗少,想走捷徑可以理解。但捷徑不等于遮掩,借鑒不等于否認。
蘋果早期也學過施樂的圖形界面,特斯拉也參考過豐田的生產線,但他們從不回避“站在巨人肩膀上”,反而坦然承認并快速迭代出自己的東西。
![]()
反觀小米,嘴上喊著“為發燒而生”,行動上卻沉迷于“為熱搜而生”。發布會像科技春晚,營銷預算碾壓研發投入,連交付節奏都要靠“5分鐘大定88898臺”來制造神話。
結果呢?用戶提車后吐槽異響、剎車點頭、車機卡頓,社區活躍度斷崖下跌,熱度有了,口碑卻碎了一地。
更尷尬的是,雷軍總愛對標喬布斯、馬斯克,可人家一個重塑手機,一個顛覆汽車,靠的是定義品類的能力;而小米至今還在“參數內卷”和“設計爭議”里打轉,連最基本的原創辨識度都沒立住。
![]()
說到底,消費者不恨你學別人,恨的是你學了還不認,還裝清高。你說“沒學會偷工減料”,可如果連誠實都“沒學會”,那再高的配置也只是空中樓閣。
雷軍或許該明白:真正的“真誠”,不是嘴上說“我們是新人”,而是敢于承認“我們借鑒了,但正在努力超越”。
否則,再動人的鞠躬,也掩蓋不了人設崩塌背后的人格分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