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日前,有媒體報道,深圳北站發生了驚險又溫暖的一幕:一名78歲的老人突然暈倒,情況危急。幸運的是,在一對護士夫婦、車站工作人員、熱心旅客、交警的合力救援下,老人轉危為安。這次成功的救援,在令人欣慰之余,也凸顯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倒地者獲救的希望,難道只能寄托于“正好有醫護人員”的“巧合”?
此次救援之所以成功,核心在于醫護人員恰好出現,能在關鍵時段開展專業救助。可現實中,這樣的“巧合”并不常見:更多時候,倒地者身邊只有手足無措的路人。
作為挽救生命的基礎技能,心肺復蘇不該是醫護人員的“專屬絕活”,而應成為全民必備的“基本技能”。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將心肺復蘇培訓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在學校開設急救課程、為企業員工提供免費培訓、在社區組織實操演練,讓更多人系統學習技能。另一方面,公共場所需完善急救設施,在車站、商場、公園等區域增設除顫儀,并明確擺放位置與使用方法,為急救提供硬件支撐。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公眾對急救的“顧慮”與“陌生感”。不少人擔心因操作不當而擔責,或是覺得急救技能“用不上”而不愿學習。事實上,我國已有相關法律為善意救助者保駕護航,且急救技能的學習成本并不高,一次實操培訓就能掌握核心要點。讓更多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就能為生命多增添一份保障。只有讓心肺復蘇真正“人人都會”,才能把救援的“巧合”變成“必然”,讓每一次突發暈倒事件,都能迎來及時救助的溫暖結局。
![]()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
文:郭元鵬(媒體人)
編輯:秦明睿
校對:馬楊
審核:李詩堯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