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當《奔跑吧?黃河篇》的嘉賓在寧夏沙坡頭頂著烈日鋪“中國魔方”治沙方格,汗流浹背還在吐槽“草方格埋30厘米比跑5公里還累”;當《極限挑戰(zhàn)》播完后,云南普者黑的村民靠賣辣椒、花米飯蓋起新樓;當《一飯封神》里9.9元一根的海參被大爺大媽搶著囤貨——綜藝節(jié)目早就不是單純“圖一樂”的消遣,反而成了實實在在幫大家解決問題的平臺。但要做到“娛樂不空洞、責任不矯情”真沒那么容易,關鍵得接地氣,讓觀眾看得進去、讓受助者真能受益。
一、社會責任只能靠公益捐款?
一提綜藝做公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明星捐錢、節(jié)目煽情”,但真正管用的做法,往往是讓嘉賓和觀眾一起“動手參與”,而不是隔著屏幕當看客。
《極限挑戰(zhàn)》第七季(2021年)的滬滇協(xié)作特輯,沒搞一次性捐款,反而讓嘉賓跟著村民一起“干農活、賣特產”。在云南丘北普者黑,嘉賓們挽著褲腳下田摘辣椒,還得通過“農產品盲盒”游戲,用味覺判斷辣椒辣度等級。節(jié)目里沒刻意喊“扶貧”口號,卻把當?shù)氐目λ固仫L光、撒尼族民俗,還有紫黑糯玉米、花米飯這些特色農產品拍得明明白白。
節(jié)目播完后,效果比想象中還好。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的數(shù)據(jù)顯示,普者黑的農特產品銷往上海的金額達1.49億元,光辣椒就賣了幾千萬斤。這種“節(jié)目種草+渠道鋪路”的模式,比單純捐錢管用多了,村民的收入也穩(wěn)定了不少。
![]()
《奔跑吧?黃河篇》(2020-2021年)更是把“動手參與”做到了極致。作為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項目,節(jié)目沿著黃河一路向西,嘉賓們不是去旅游打卡,而是真真切切體驗當?shù)厝松娴牟灰住T陉兾饕舜ǎ麄円炝秩伺郎蠎已虑捅诜N側柏,腳下就是幾十米的陡坡,嚇得鄧紫棋全程抓著樹干不敢松手;在寧夏沙坡頭,他們學著治沙人鋪設草方格,正午的沙子燙得腳疼,草方格還得嚴格按1米×1米的規(guī)格埋30厘米深,稍微沒埋好就會被風沙吹走。
這些環(huán)節(jié)沒半點矯情,嘉賓們累得直喘氣的樣子被真實記錄下來,觀眾看了也跟著共情。網友評論說:“以前知道治沙難,看了節(jié)目才知道難在哪,現(xiàn)在買這些特產,也算跟著盡份力。”
![]()
二、不同類型綜藝如何適配責任主題?
社會責任不是“一刀切”的模板,選秀綜藝不能硬搞生態(tài)保護,美食綜藝也沒必要強行煽情扶貧,關鍵得讓責任主題貼合節(jié)目本身的調性,玩著笑著就把好事辦了。
競技綜藝《男生女生向前沖》(2024年主播版),把“安徽文旅推廣”和水上闖關玩到了一起。節(jié)目邀請了130多位游戲主播參賽,關卡設計全是安徽特色:“青松大挪移”源自黃山迎客松,“徽派乾坤陣”融入了徽派建筑的雕花元素,連主持人都穿著帶徽州紋樣的服裝。
更貼心的是,節(jié)目組還邀請了黃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當技術顧問,主播沖關成功后,還會跟著胡曉春學怎么給迎客松澆水、檢查枝干。節(jié)目播完后,黃山景區(qū)的門票預訂量增長了120%。這種“闖關找樂子+順帶了解文旅”的模式,比硬邦邦的宣傳管用多了。
美食綜藝《一飯封神》(2025年),用“平價好食材”踐行社會責任,讓普通人也能吃到以前的“奢侈品”。節(jié)目和百聯(lián)集團合作,明星大廚現(xiàn)場用聯(lián)華“金牌挑手”甄選的食材做菜,其中最火的就是大連即食海參,居然只賣9.9元一根。要知道,以前市面上的海參動輒幾十上百元,普通家庭很少舍得買,但這款海參是北緯39°底播的,自然生長3-5年,肉質緊實,卻因為節(jié)目組直接對接產地,省去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價格才壓了下來。
現(xiàn)場觀眾王先生說:“以前覺得海參是送禮的,看節(jié)目里大廚教著做海參撈起、金湯過橋扇貝,才知道做法這么簡單,9.9元一根也不貴,回家給孩子老人補補”。節(jié)目還在i百聯(lián)平臺上線了同款食材,觀眾看完節(jié)目就能下單,單場直播就賣了10萬根海參。既幫產地農戶拓寬了銷路,又讓普通人吃到了高品質食材,這種“美食+惠民”的模式,沒人會覺得是“硬植入”。
![]()
三、責任落地怎樣兼顧熱度與實效?
綜藝做社會責任,最怕“節(jié)目播完熱度散,幫扶跟著停”。真正成功的落地,是讓節(jié)目熱度變成長期效益,不是“一陣風”,而是“一直幫”。
《奔跑吧?黃河篇》就沒搞“拍完就走”。節(jié)目在寧夏閩寧鎮(zhèn)拍攝時,恰逢當?shù)刈詈笠粋€貧困縣摘帽,嘉賓們走進扶貧車間,幫村民賣枸杞、紅酒,還體驗了“勒緊褲腰帶”“丟沙包”等游戲,還原80年代的移民生活。但幫扶沒止步于節(jié)目拍攝:浙江衛(wèi)視后續(xù)聯(lián)動企業(yè),給閩寧鎮(zhèn)捐贈了體育設施,還建了夢想圖書室;“多一克溫暖”公益活動也一直延續(xù),每年都會組織主播幫黃河沿線的農戶賣農產品。
《種地吧3》(2025年)更是把“長期陪伴”做到了極致。10位素人少年在浙江桐廬合嶺村種142畝小麥,從凌晨四點迎著風雪上山打沙棘,到頂著烈日澆水施肥,再到半夜起來應對病蟲害,他們的真實勞作被全程記錄下來。節(jié)目里,少年們還在田間地頭搭起臨時直播間,教網友怎么分辨好小麥、怎么制作沙棘皂,單場直播觀看量破1.4億,銷售額超190萬元。
節(jié)目播完后,合嶺村的民宿預訂量增長了300%,90后游客占比超70%,很多人說“想體驗少年們種過的田,吃當?shù)氐霓r家菜”。當?shù)卮迕窀呤逭f:“以前村里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看這些少年這么用心種地,不少年輕人也回來搞民宿、賣特產,村里又熱鬧起來了”。桐廬縣民宿協(xié)會還和節(jié)目組簽訂了長期合作協(xié)議,把“少年種地”變成了固定旅游項目,讓熱度一直延續(xù)。
![]()
還有《喜劇之王單口季》(2024年),用脫口秀推動社會改變,效果很實在。視障脫口秀演員黑燈在節(jié)目中吐槽“無障礙設施形同虛設”:盲道被電動車占、地鐵扶手的盲文根本摸不清。這些段子讓觀眾笑完之后開始關注身邊的無障礙設施,有深圳觀眾反饋“節(jié)目播完后,當?shù)匕巡讳P鋼盲道換成了防滑的水泥盲道”;還有網友主動拍地鐵里的盲文標識,發(fā)給黑燈辨認是否規(guī)范。
四、怎樣避免“作秀式公益”?
綜藝做社會責任,最容易踩的坑就是“作秀”——明星擺拍幾個鏡頭、說幾句煽情的話,就標榜“公益”,不僅讓觀眾反感,還會傷害受助者的尊嚴。要避免作秀,關鍵就兩點:一是“真參與”,二是“懂尊重”。
《極限挑戰(zhàn)》在普者黑拍攝時,嘉賓們不是擺拍“摘辣椒”,而是真的跟著村民學采摘技巧,還得完成“摘夠10斤才能吃飯”的任務;節(jié)目里的農產品盲盒游戲,也是當?shù)卮迕袢粘5摹拔队X比拼”,不是節(jié)目組硬編的。村民老范說:“嘉賓們沒架子,跟著我們吃花米飯、住民宿,還問我們需要什么幫助,不是來拍幾張照片就走”。
《種地吧3》的少年們更是“真干活”,不是“演干活”:打沙棘時手被樹枝劃破,種地時腳陷進泥里,這些狼狽的瞬間都被真實記錄下來;他們給村民高叔賣沙棘,開玩笑說“只賣了一千元”,高叔毫不猶豫地說“沒事,收成不好很正常”,這個瞬間讓少年們和觀眾都共情了農民的不易。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比刻意煽情更有力量。
《新民歌大會》(2025年)也做得很好。節(jié)目里,歌手VAVA改編廣西民歌《趕圩歸來阿哩哩》,不是單純翻唱,而是和當?shù)卮迕褚黄饎?chuàng)作,把螺螄粉、六堡茶這些特產唱進歌詞里。節(jié)目還搞了“跨屏云趕圩”,觀眾掃描屏幕二維碼就能購買村民種植的農產品,不用村民“求著賣”,而是通過歌聲讓特產被更多人知道。最終廣西螺螄粉、六堡茶的銷量增長了400%,村民們說“我們靠自己的手藝賺錢,心里踏實”。
![]()
結語:責任讓綜藝更有溫度
從《極限挑戰(zhàn)》的農特產品幫扶,到《奔跑吧?黃河篇》的生態(tài)保護,從《一飯封神》的平價食材,到《喜劇之王單口季》的無障礙設施改善——這些案例證明,綜藝的社會責任不是“附加題”,而是“加分項”。
真正的責任落地,不用喊宏大的口號,不用刻意煽情,而是讓嘉賓真參與、觀眾愿買單、受助者能受益。不用追求“一刀切”的模式,競技綜藝可以推文旅,美食綜藝可以惠民生,科技綜藝可以做科普,只要貼合節(jié)目調性,接地氣、辦實事,就能讓責任不懸浮、觀眾不反感。
當綜藝既能讓我們看得開心,又能實實在在推動一點改變,這樣的節(jié)目才會被觀眾記住,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這,就是社會責任賦予綜藝的獨特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