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賽事即將在澳門拉開戰幕,備戰氣氛日漸濃厚,近日,《體壇零距離》節目獨家專訪了正在緊張訓練中的奧運冠軍陳夢,以及中國乒乓名宿、同樣是奧運多金得主的鄧亞萍,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不僅回顧了乒乓球的變遷,更觸及了當今體育觀眾文化的深層話題,我們該如何看待運動員,如何看待體育精神?
![]()
節目中,當主持人高菡向鄧亞萍拋出“觀眾是應更關注乒乓球運動本身,還是更關注運動員個人”的問題時,鄧亞萍的回答既坦誠又充滿智慧:“我們不能苛求所有人先喜歡乒乓球,再喜歡這個人,人的情感有時就是非理性的,怎么喜歡都行。”這句話,點出了當代體育觀眾心理的真實面貌,情感投射往往先于理性認知,對運動員的喜愛,有時正是通往熱愛運動的起點
![]()
而陳夢的回應,則把話題引向更具現實意義的層面,她坦言:“其實兩者并不沖突,你可以有自己喜歡的運動員,但也不要去傷害另一個運動員。”她進一步強調:“無論誰贏誰輸,我覺得站在比賽場上都值得被鼓掌。”這句看似樸素的話語,卻在當下的網絡輿論環境中顯得格外有力,在粉絲文化日益極端化、非黑即白的今天,陳夢以一名頂尖運動員的身份,發出了“可以愛,但不要傷害”的理性呼聲
![]()
回顧不久前的巴黎奧運會女單決賽,陳夢以4:2戰勝隊友孫穎莎,再次登頂奧運冠軍,那一夜,她不僅贏得了金牌,更在賽后的輿論浪潮中,展現出超越勝負的格局,事實上,陳夢這一代運動員,恰恰見證了中國乒乓球觀眾文化的變遷,“我們這代運動員,經歷過以前球迷為雙方運動員加油的時代,也經歷著現在這個實時互動的時代。”她坦言,“剛開始確實有些接受不了,但我覺得必須要去面對。”
![]()
這種“面對”,不只是對輸贏的面對,更是對輿論環境變化的適應與超越,鄧亞萍在訪談中也分享了她的經驗:“對于任何一個運動員來說,都要訓練自己的一種能力,無論觀眾給誰加油,都要專注打好比賽。”她回憶起自己與喬紅并肩作戰的歲月,“那時我贏得多一點,很多觀眾就給她加油,希望她贏。”在她看來,觀眾的傾向從來就是比賽的一部分,而運動員的職責,始終是專注地把比賽打好
![]()
從鄧亞萍到陳夢,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乒乓球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體育精神的延續,她們在不同時代面對相似的課題,如何在聚光燈下保持專注,如何在勝負之外展現體育之美。在我看來,陳夢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她精湛的球技和堅韌的比賽作風,更在于她在面對復雜輿論環境時表現出的成熟與擔當,作為一名從“球迷為雙方加油”時代走來的運動員,她理解體育原本的純粹;作為一名活躍在“實時互動”時代的公眾人物,她又能以開放的心態接納變化,同時不迷失自我
![]()
在陳夢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難得的平衡,她對勝利充滿渴望,卻從不將對手妖魔化;她理解粉絲的熱情,卻始終引導大家理性表達支持;她身處輿論漩渦,卻始終牢記運動員的本分是打好每一球,這種品質,在當下充滿對立與極化的網絡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另外,體育的本質是競技,更是教育,它教會我們如何追求卓越,也教會我們如何尊重對手;它讓我們體驗勝利的喜悅,也讓我們學會優雅地接受失敗,所以在欣賞每一個全力以赴的身影的同時,別忘了為每一個精彩瞬間鼓掌,無論它來自哪一方,而這,或許比任何一塊金牌都更加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