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藥行業浪潮洶涌,唯有不懈創新,激流勇進,方可穩立潮頭。
MNC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產業鏈布局,在鞏固核心優勢領域的同時,積極推陳出新,響應患者未滿足的治療需求,把握新的增長機遇。曾經的“腫瘤一哥”羅氏,也正加快拓展步伐,“全疾病領域”未來管線布局愈漸清晰。
11月5日,第八屆進博會開幕,在這個匯聚全球創新和前沿科技成果的年度盛會,全球500強、8屆“全勤生”羅氏亮出深厚家底:全方位展示了40余款全產品矩陣和多元創新解決方案,其中,覆蓋腫瘤、血液、神經科學、眼科、免疫、心血管及代謝等全疾病領域的十余款即將在華上市及未來管線產品都是首次集體亮相,陣容刷新歷屆參展紀錄。此外,羅氏還首次展示了在中國市場端到端的完整醫藥價值產業鏈布局,以及最新投資20.4億人民幣新建的生物制藥生產基地全景。
![]()
羅氏展臺
![]()
羅氏展臺
“創歷史新高的陣容,標志著羅氏正從腫瘤與特藥領域的專科引領者,加速向全疾病領域綜合領航者跨越。”羅氏制藥中國總裁邊欣說。
![]()
羅氏制藥中國總裁邊欣
中國作為羅氏全球第二大市場,在羅氏的全球布局中,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百年淵源,30年深耕,羅氏已將覆蓋8大治療領域的28款產品引進中國,不斷帶來突破性療法,推動臨床診療革新的同時,還持續深化本土化發展布局,建立并不斷完善全價值產業鏈,從早期研發、藥品開發、生產、營銷,再到本土開放合作、創新生態共建,從而實現從全球創新引進中國到推動中國創新惠及全球的價值躍升。
邊欣表示,近幾年羅氏在中國的戰略可以用“All-in”來形容。中國不斷優化的政策市場環境和創新生態,讓羅氏持有“非常強烈和積極的信心”。“明年將迎來在華100周年的羅氏,將繼續加碼投資、深化布局,攜手各界伙伴共同推動醫療健康領域的協同創新,為‘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勁動能。”
“全疾病領域領航者”輪廓已現
羅氏帶到本屆進博會的產品管線,不僅全方位覆蓋了各個重要的疾病治療領域,“含金量”也肉眼可見,有差異化創新、全新作用機制,更不乏跨代升級的在研產品。深厚“家底”的背后,是羅氏真金白銀的投入,近五年平均高達15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在頭部MNC中名列前茅。
![]()
羅氏制藥覆蓋全疾病領域的未來管線產品矩陣
在腫瘤領域,羅氏正進一步強化領導者地位。進博會展出的Giredestrant,是羅氏自主研發的下一代口服SERD藥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為乳腺癌患者克服臨床耐藥提供新的希望,目前III期臨床試驗已獲得陽性結果。創新的T細胞重定向雙特異性抗體Cevostamab,則代表羅氏正式進入骨髓瘤領域。這些未來管線加上已上市的帕妥珠單抗、恩美曲妥珠單抗、阿替利珠單抗、格菲妥單抗等重磅產品,有望構成全新矩陣,繼續鞏固羅氏在腫瘤領域的核心優勢。
眼科也是羅氏的優勢領域,主要通過差異化創新產品和給藥系統建立壁壘。全球首個雙特異性抗體法瑞西單抗,在眼底病市場仍是一枝獨秀,目前已在中國獲批多個適應癥并納入醫保。此次首次亮相進博會的全球首個、目前唯一的眼內植入物-眼科突破性解決方案PDS(Port Delivery System港式給藥系統),僅有米粒大小,可長期植入眼內持續穩定釋放藥物,患者無需頻繁接受玻璃體注射,極大減輕長期管理負擔(該產品已在美國獲批,正待引進中國)。
免疫領域,重磅單品奧妥珠單抗在中國已經獲批濾泡性淋巴瘤(初治和復發/難治性)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適應癥,其最新適應癥——也是首個非腫瘤適應癥——狼瘡性腎炎于今年10月在美國獲批,并已進入歐盟優先審評審批通道,未來有望早日惠及中國患者。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該適應癥,奧妥珠單抗也是目前已經獲批的少數幾款創新生物藥之一,占據領先優勢。
神經科學是羅氏重點布局的另一大疾病領域,除已覆蓋的罕見病領域,還有兩款潛在覆蓋更廣泛患者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在研管線。最新公布的臨床數據顯示,新一代降淀粉樣蛋白藥物Trontinemab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已取得里程碑進展,驗證了羅氏專有的腦穿透(Brainshuttle)技術的優勢;此外,羅氏首創作用機制的抗α-突觸核蛋白抗體prasinezumab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標準對癥治療基礎上,還展現出額外臨床益處。
患者眾多的心血管和代謝疾病領域,羅氏也在持續加大投入,通過創新作用機制和多種給藥方式,以響應巨大、未被滿足的復雜患者需求,特別是致力于提升慢病長期管理的便利性和依從性。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羅氏首創的FGF21類藥物pegozafermin,或將為患者群體龐大且治療藥物稀缺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完善全產業鏈布局
羅氏奉行的理念是“先患者之需而行”。要踐行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未來在更多疾病領域,讓更多全球創新治療方案更快惠及中國患者,一個完整的本土化產業鏈必不可少。
從研發、生產,到營銷及商業化,羅氏正不斷完善在中國端到端的完整醫藥價值產業鏈。
今年5月,羅氏制藥中國宣布投資20.4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新建生物制藥生產基地。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羅氏制藥在中國的第二個創新藥物生產基地,與百米之外的羅氏制藥中國區總部現有生產基地協同運作。
該投資項目的實施,不僅源于羅氏內部業務的驅動(新生產基地將率先用于眼科創新藥法瑞西單抗制劑的本地化生產,以滿足中國眼底病患者不斷釋放的用藥需求),還得益于中國生物制藥領域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
生物制品生產流程可拆解為細胞培養、純化、制劑等多個獨立環節,每個環節均需要高額投入。MNC在保留核心技術壁壘的同時,靈活配置資源,對生產環節進行切分(最常見的就是原液和制劑分段生產),已成為加快產品境外上市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中國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對進口生物制品本地化分段生產的限制逐步放開。2024年7月,上海市提出探索推動生物藥跨境在滬分段生產;10月,國家藥監局宣布試點推進生物制品分段生產;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支持“跨境分段生產”。
生物藥在當前全球制藥行業占據核心地位,隨著中國市場分段生產的實現,未來更多全球創新生物藥的本地化生產也成為可能。因此,邊欣也將新生產基地項目稱為羅氏在中國深化本土化戰略的關鍵里程碑。
“作為跨國藥企首個在華實現大分子抗體生物藥本地化生產的基地,它有力印證了羅氏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邊欣補充到。
應該說,羅氏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之初,就抱定了長期主義的信念,一頭扎進中國醫藥產業的拓荒創業大潮,與市場的成熟、行業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同頻共振。
1994年,羅氏成為首家進駐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跨國藥企,當時周圍還是一片農田。3年后,其在上海總部園區的生產車間正式建成投產,后來經過升級,成為上文提到的總部生產基地。本土化研發方面,從2004年在上海設立的藥物研究和早期開發中心,到如今的擁有新藥研究獨立決策權的羅氏中國創新中心,也經歷了一個逐步加碼投資、升級迭代的過程。
30年后,當年張江的農田已蝶變為上海乃至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羅氏制藥也成為這里的一張重要名片。羅氏不斷建立、升級和完善的產業鏈,更將為其在中國的下一個篇章奠定堅實根基。
賦能本土創新,實現價值共贏
從全球創新產品引進中國,到推動中國創新藥惠及全球,是近幾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中,MNC在中國市場的新敘事。
在產業政策、準入制度、支付方式、資本市場等各種有利于創新藥發展的因素不斷催化下,中國創新藥的大爆發勢不可擋。
一直采取內部研發和外部合作“雙輪驅動”研發策略的羅氏,也敏銳地洞悉了這里不斷萌發的生物醫藥創新的生機,并且作出前瞻性布局。
2021年,羅氏投入近3億元建成羅氏中國加速器,這也是羅氏集團全球首個自主建立并運營的加速器,旨在依托強大的全產業鏈與全球化資源,為中國初創企業提供從基礎設施到研發、運營、商業化落地的全方位、個性化支持。簡而言之:給本土創新藥的火種,加上一把柴禾。
![]()
羅氏中國加速器
從羅氏中國創新中心到羅氏中國加速器,羅氏在中國市場的研發布局,也從打造本土創新能力邁向共建本土創新生態的新階段。
迄今為止,羅氏中國加速器已從四五百家初創企業中精選出二十余家,吸納為成員企業。這些企業聚焦于創新生物學機制、前沿技術平臺以及AI與大數據在研發中的應用,借助加速器的技術指導和資源支持,不僅顯著提升了早期研發效率,企業本身也不斷擴容、增加融資規模,甚至走上出海發展之路。
目前,羅氏中國加速器成員企業與創新中心已達成十幾項研發合作,一些成員企業的臨床前或臨床資產還有望納入羅氏全球研發體系。不難預見,隨著培育孵化和合作轉化的機制不斷成熟,來自中國的創新成果也將成為羅氏全疾病治療領域后備管線的源頭活水。
此外,中國還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不斷優化完善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政策環境,這都將為羅氏在中國本土開發更多產品管線提供有力支撐,使中國市場在更深廣的意義上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實現雙方價值共贏。
“很高興看到更多中國本土企業加入到創新領域,”邊欣表示,全球生物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給疾病治愈帶來更多可能,希望更多更好的技術不僅服務于中國,更能走出中國,惠及全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