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間里的大象〉學(xué)會“與傷痛共處”之后,楊丞琳在新專輯《有且》中,以〈免疫體〉繼續(xù)探索情感與身體之間的深層連接。這首歌像是一場對抗內(nèi)心炎癥的過程——當(dāng)回憶慢性發(fā)炎、當(dāng)愛意在身體里留下痕跡,我們是否真的能對痛苦“免疫”?
疼痛
是身體在備份回憶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對某段感情已經(jīng)免疫了,其實只是暫時把它排除在外。”楊丞琳坦言,〈免疫體〉唱的,是那些“自以為堅強”的人。她說:“這首歌很像一種病理的隱喻。你以為自己治好了,其實只是學(xué)會了共處。”
![]()
與其逃避,不如承認——疼痛,是因為身體在備份回憶。〈免疫體〉以溫柔而深刻的語氣,描繪了人在感情創(chuàng)傷后的自我修復(fù)。那些不愿面對的肌肉記憶、情緒的封閉與重啟,最終都構(gòu)成了新的“免疫系統(tǒng)”:它不讓人麻木,而是教會人如何在傷口愈合中重新相信。
回到情感最純粹的聲音
〈免疫體〉由陳建騏制作、呂圣斐編曲,兩位與楊丞琳長期合作的音樂伙伴,再次為她構(gòu)筑出熟悉又細膩的聲線空間。楊丞琳形容:“這首歌是整張專輯里最像我唱腔的一首,沒有特別去設(shè)計或調(diào)整,就是最直覺的自己。”
在與制作團隊的討論中,她希望〈免疫體〉能保留“那個時期華語歌曲最動人的質(zhì)感”——旋律真誠、情緒飽滿、編曲不過度修飾。她笑說:“我們提到‘華語黃金時代’,其實每個人想的不太一樣,但最后找到的那個聲音,剛好是我最熟悉、也最自在的模樣。”
![]()
當(dāng)她聽到編曲時,意外發(fā)現(xiàn)音樂總監(jiān)竟是熟悉她聲線的老朋友呂圣斐。“他曾擔(dān)任我兩次巡演的音樂總監(jiān),我完全沒想到是他做的編曲,因為主軸是吉他,不是他最拿手的鋼琴,”她笑著說,“那種熟悉的理解讓我很驚喜,也讓我覺得很安心。”
〈免疫體〉的旋律簡潔卻富有層次,保留了她最本真的聲線質(zhì)地。“這首歌是整張專輯里最‘像我’的一首歌,”楊丞琳說,“沒有特別去調(diào)整聲線,也沒有迎合主題,就是最直覺、最真實的我。”
![]()
〈免疫體〉MV
當(dāng)記憶開始慢性發(fā)炎
MV由金曲導(dǎo)演黃中平執(zhí)導(dǎo),邀來藤岡靛出演男主角,兩人繼《不良笑花》后時隔17年再度合作,化身被迫進行“情緒清除實驗”的前戀人。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冷白的實驗室中——他們試圖通過科學(xué)手段切斷回憶,卻在玻璃的另一端被彼此重新喚醒。
“其實這個概念是我自己提的,”楊丞琳分享,“因為歌詞用了很多病理學(xué)的比喻,我第一時間就想到實驗室的畫面。”當(dāng)藤岡靛特地從東京飛來臺北拍攝,鏡頭中兩人隔著玻璃、幾乎全靠眼神傳達情緒。“我們從頭到尾都沒有對白,但那種隔著玻璃還彼此感受到的連接,非常強烈。”
![]()
面對老搭檔,她感性地說:“看到他會有一種像是回到自己二十幾歲的那種感覺。”
從“對抗”到“接納”的
療愈旅程
〈免疫體〉不僅是一首歌,更像是楊丞琳對過去五年心境的總結(jié)。從《房間里的大象》的“面對傷痛”,到《有且》的“看見矛盾”,再到〈免疫體〉的“接納疼痛”——她不再執(zhí)著于“好起來”,而是學(xué)會在不完美中呼吸。她說:“每一次的疼痛,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你活過,也被愛過。”
![]()
在這首關(guān)于愈合與共處的作品里,楊丞琳用最貼近心臟的聲音,讓聽者在一次次回響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免疫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