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區別?
自從電影里把咸魚比作人,它就和“不思進取”綁定在一起。但凡事總有例外,如果這條咸魚躺平了2400年,那也能混上“事業編”。
這就是湖北博物館的那條“超級鳊魚”。
![]()
它是2014年在湖北荊州夏家臺258號墓里出土的,墓里不光有青銅器、漆器這些常見陪葬品,還有十幾條這樣的魚干。
而這條魚成了“明星”,歷經24個世紀,魚鱗、魚刺清晰可見,魚肉沒有明顯腐敗跡象,只是表面有些發黑,看著像碳化了。
墓主人據推測是一位楚國將領,因為還出土了牛皮鎧甲和鎮墓獸。
之所以保存狀態這么好,其一墓葬封閉做得好,與空氣完全隔絕。其二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鹽。
![]()
讓人繃不住的是,這條魚竟也有文創產品,比如冰箱貼!看來還挺受歡迎。
考古界有句話: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就是說材料保存的核心,要么干燥無水要么就全泡在水里。
這條鳊魚就是如此,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能夠使微生物細胞脫水,破壞其細胞結構,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再加上墓室封閉,土壤里的礦物質和酸堿度巧合地形成了天然隔絕,把這條魚原封不動地鎖在了時間里。
![]()
戰國時期的人就會腌魚了嗎?答案是肯定的。考古顯示這些魚干是從魚背或魚腹剖開,用鹽腌制后自然風干,工藝和今天湖北民間的“陽干魚”幾乎一樣。
楚國地處長江流域,河湖縱橫,漁業發達。但鮮魚容易壞,古人就發明了腌制技術。《楚辭》里就有對魚類食物的記載,說明魚在楚人生活中地位不低。
墓里還同時出土了花椒、姜和水稻殘骸,看來這位將軍生前是個講究人,連“下飯菜”都配齊了。
你可能會好奇,古代的鹽不是很貴嗎?這點確實,鹽自古以來就比較貴。但這條魚出土于貴族墓葬,恰恰說明他“不差錢”。
![]()
現代咸魚 圖源網絡
古代官府對食鹽的管控極為嚴格,老百姓想吃到便宜的鹽,就會去私鹽販子那購買。
也因此誕生了黃巢、王仙芝、程咬金、張士誠等狠人,他們用鹽發家,一旦到了王朝末年就能攪動天下局勢。
其實鹽本身的成本,在古代也不高,成熟的海邊制鹽技術或鹽井,比如在唐代一斤能壓到1文錢以下。
但最貴的是運輸和銷售渠道,基本都是被壟斷的,轉手就是8~10倍甚至更高的利潤。
魚和鹽都很普通,但二者合一,在古代卻有很多老百姓吃不起。
![]()
其實我很好奇,這條2400年的魚吃起來口感怎么樣?當然,它如今是珍貴文物,身價不菲,可不能隨便吃。
但我記得很早之前遼寧法庫縣葉茂臺古墓里,出土了一些酒,考古專家真的大膽嘗試了一口,最后的結論就是只有“土腥味”。這魚的味道,怕是也不咋滴。
我覺得最令人感慨的是,歷代帝王將相費盡心血,用朱砂、水銀、金縷玉衣等各種方法,就想保持不腐不壞。
但最終,他們敗給了一條咸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