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肺移植團隊與心外科團隊協同攻關,成功為一名62歲塵肺合并心臟瓣膜病患者實施國際首例胸腔鏡輔助肋間小切口“微創主動脈瓣置換+右肺移植”同期手術。這場突破技術“禁區”的“修心換肺”手術,不僅解決多項國際公認難題,更標志著我國在復雜多器官聯合手術領域躋身國際前沿。
重癥疊加:患者陷入“心肺雙重絕境”
62歲的患者因長期職業暴露患上塵肺,病情進展至晚期合并肺氣腫,日常行走需家人攙扶,靜臥時仍呼吸困難,且保守治療無效。一個月前,患者轉至交大一附院胸外科希望尋求肺移植,卻被查出同時存在主動脈瓣中量反流伴重度關閉不全,心臟功能瀕臨失代償。“單一器官手術無法保命,同期心肺聯合手術又因難度、風險極高,成為國際公認的治療困境。”接診醫生坦言。
面對絕境,交大一附院迅速組建以胸外科張廣健主任、心外科閆煬主任為核心,麻醉科、心外ICU等多學科參與的攻堅團隊,通過多輪研討破解三大核心難題:首先可行性抉擇,循證分析顯示,僅換瓣或僅移植肺均無法挽救患者生命,同期手術成唯一出路;其次手術次序困境,創新提出“優先微創心臟手術+VV-ECMO過渡肺移植”方案,規避傳統次序下80%以上心衰風險及近100%出血風險;最后在供肺保護時效上,制定“心臟手術1.5小時內完成+肺移植3小時內收尾”標準,破解供肺冷缺血時間過長難題。
協力攻堅:4.5小時創國際紀錄
10月初,匹配供肺到位,手術在國慶假期緊急啟動。多學科團隊無縫協作,精準推進。術中,心外科李勇新、郭鋒偉教授團隊在體外循環支持下,通過胸腔鏡輔助肋間小切口完成微創主動脈瓣置換。相較于傳統開胸手術,該術式避免了胸骨劈開,完整地保護了胸廓的穩定性,創傷減少60%,術中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內,為后續肺移植保留了良好的手術條件。
心臟手術結束后,心外科ECMO團隊10分鐘內完成體外循環向VV-ECMO的切換,確保患者呼吸、循環穩定。隨后胸外科張廣健主任團隊登場,在顯微鏡下細致分離嚴重粘連的胸腔組織,精準完成右肺動靜脈吻合、支氣管吻合,全程止血徹底,術中出血量僅150ml。
整場手術歷時4.5小時,較預設縮短30分鐘,供肺冷缺血時間控制在5.5小時內,各項指標優于國際標準。術后第3天患者脫離呼吸機,第7天轉出ICU,目前已能自主下床活動。
技術引領:為全球提供“中國范本”
此次國際首例“微創主動脈瓣置換+右肺移植”同期手術的成功,不僅打破了心肺聯合手術的技術壁壘,更創新形成了三大核心技術成果:首創“微創心臟手術優先+VV-ECMO過渡”的手術序貫模式,解決了術中血流動力學波動難題;建立“抗凝劑量動態調整+精準止血”的圍術期管理方案,將出血并發癥風險降至0;構建“多學科無縫銜接”的手術流程,為長耗時復雜手術的時效控制提供了標準化路徑。
該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進程中,已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其技術經驗將為終末期心肺聯合疾病患者的治療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范本”,推動復雜多器官聯合手術技術邁向新高度。
全媒體記者 王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