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一磅濃縮鈾燃料,釋放的能量可以驅動一架飛機不停地環繞地球飛行80圈。
在冷戰初期的那股“核能狂熱”中,這不只是個理論,這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試圖在“瘋狂”武器清單上,點亮的最頂端技能樹。
“核能狂熱”的珠穆朗瑪
這事兒,得從二戰剛打完那會兒說起。
美國空軍的將軍們,心里有個“航程焦慮”。
![]()
二戰時,B-29轟炸日本,都得大費周章地從海外基地起降加油。
面對蘇聯廣袤的國土,未來的戰略轟炸機,中途沒油了怎么辦?
就在這時,海軍的“鸚鵡螺”號核潛艇項目,給了空軍“靈感”。
既然潛艇能用核動力,實現“無限”潛航。那咱們的轟炸機,為什么不能裝個反應堆,實現“無限”航程?
這個想法極具誘惑力。
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全球抵達、全球威懾。
對起步稍晚的蘇聯來說,這更是“彎道超車”的命門。
![]()
當時蘇聯的常規轟炸機,很難對美國本土造成實質威脅。
如果能搞出核動力轟炸機,那就能極大改變戰略劣勢。
于是,這場燒錢又玩命的“核盛宴”,就這么拉開了序幕。
美國的“閃光”——NB-36H
美國人動作最快,1946年就啟動了“飛機核能推進計劃”(NEPA)。
到了1951年,項目正式開干,通用電氣負責反應堆,康維爾和洛克希德負責造飛機。
康維爾公司接了活兒,決定改裝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B-36H。
他們改裝了兩架B-36H,重新編號為X-6。
但真正上天測試的,是第三架改裝機,被賦予了NB-36H的型號,作為專門的飛行試驗平臺。
![]()
從1955年到1957年,NB-36H一共飛了47次。
這47次飛行,機上的核反應堆確實在運行,但它并不給飛機提供動力。
說白了,就是在空中開機,測試輻射對飛機和人員的影響。
這玩意兒有多嚇人?
NB-36H每次上天,都有一架C-97運輸機伴飛。
機上載的不是儀仗隊,是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
他們的任務是,一旦NB-36H這枚“飛行的核彈”失控墜毀,他們就立刻跳傘,不惜一切代價封鎖墜機現場。
這支敢死隊,有個很黑色幽默的綽號——“黑暗中的閃光”。
NB-36H的“阿喀琉斯之踵”
這幫“黑暗中的閃光”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核動力飛機的第一個死穴——輻射。
研制計劃一開始,最讓人束手無策的就是核輻射防護。
為了擋住致命的核輻射,麻省理工大學和通用電氣公司,只能給它穿上厚厚的“重金屬防護外殼”。
![]()
光是P-1反應堆的核心部分,其實不算太重,約1.6噸。
可為了屏蔽輻射,整個反應堆系統的總重,超過了20噸。
這還沒完。
飛行員在機頭,總得安全吧?
于是,駕駛室隔間又被重達4噸多的金屬和橡膠給包了起來。
一個飛行器,背著幾十噸的“鉛塊”,還怎么談機動性能和載彈量?
防護還不是百分百的。
在幾次試驗下來,高強度的核輻射,把飛機下方輪胎的橡膠,變成了類似“玻璃狀或蜂蜜狀”的物質。
![]()
輪胎都這樣了,人能扛多久?
為了驗證動力,美國在愛達荷州的試驗場,搞了“熱傳導反應堆試驗”(HTRE)。
1957年的HTRE-3號裝置,數據最好看。據公布的信息,這臺發動機在740千米/時巡航時,航程能達到48300千米。
但數據是數據,現實是現實。
NB-36H最終在1957年末黯然退役,被拆毀。美國的第一次嘗試,無疾而終。
蘇聯的“熊”——圖-95LAL
美國人搞得熱火朝天,蘇聯人也沒閑著。
1955年,就在NB-36H首飛的同一年,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正式研制核動力軍用飛機。
牽頭的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執行的則是大名鼎鼎的圖波列夫、米亞西舍夫等設計局。
美國用B-36,蘇聯就用圖-95“熊”式大型轟炸機。
![]()
1961年5月,蘇聯的飛行試驗平臺——圖-95LAL首飛成功。
從當年5月到8月,它密集飛行了34次。
和NB-36H一樣,它也帶著反應堆上天,但仍用常規動力飛行。
蘇聯人的設計,比美國人更“猛”一點。
反應堆(BBP-型)安裝在彈倉內。
為了屏蔽輻射,駕駛艙和動力艙之間,加裝了兩道由鉛和橡膠復合材料構成的密閉隔離門。
更“猛”的散熱與更“瘋”的計劃
美國P-1反應堆用的是風冷,效率不高。
蘇聯人顯然吸取了教訓,BBP-反應堆采用了更復雜的液態鈉作為冷卻劑。
這還不夠,蘇聯人還設計了一個懸掛在飛機機身外的巨大水箱。
這個水箱通過風冷,給冷卻管道里的淡水降溫。這也導致了圖-119飛機中后部有個明顯的“突起”,成了它的標志。
圖-95LAL只是個“飛行核實驗室”。
蘇聯人的真正目標,是圖-119。它將換裝4臺NK-14A型核動力渦槳發動機,原計劃1965年首飛。
![]()
蘇聯人的“核狂熱”,甚至比美國人更廣泛。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搞了M-60和M-30方案。M-60甚至激進到取消了座艙玻璃窗,飛行員靠潛望鏡和電視觀察外部。
拉沃奇金設計局,則在“暴風雨”洲際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研制“375”核動力巡航導彈。
安東諾夫設計局,甚至盯上了安-22“安泰”運輸機,想把它改成核動力反潛機,代號“鶴”,1970年還飛了23次。
“飛行的切爾諾貝利”
美蘇雙方都投入了巨額資金,美國X-6項目花了超10億美元,蘇聯的投入只多不少。
為什么最后都下馬了?
![]()
第一個死穴,前面說了,就是“重量”。幾十噸的防護層,讓飛機成了“飛行的鉛塊”。
第二個死穴,是散熱。
核反應堆工作時會產生巨量熱量。一旦堆芯超過2000攝氏度,就會熔化,導致災難。
在地面,核電站可以靠大海冷卻。核潛艇在大洋里也不愁水。
可飛機在萬米高空,怎么解決散熱?
美國人的風冷,效果不佳。蘇聯人的液態鈉加水箱,試驗中也發現冷卻不佳、堆體容易過熱。
第三個死穴,也是最致命的——安全。
![]()
這就是標題“起飛就意味著開戰”的真正含義。
一架核動力轟炸機,就是一枚“移動的臟彈”。
它在和平時期飛行,萬一在自己國家墜毀,就是一場“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
如果它在執行任務時,被敵國擊落……
哪怕它沒帶核彈,墜毀的核反應堆造成的核污染,也可能讓對方“無法忍受”,最終“擦槍走火”,引發毀滅人類的核大戰。
壓垮“雞肋”的最后一根稻草
技術上的“三座大山”(重量、散熱、安全)已經讓項目舉步維艱。
而軍事科技的發展,給了它最后一擊。
就在美蘇瘋狂試驗核動力飛機的五六十年代,一項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讓它成了“雞肋”。
這就是洲際彈道導彈(ICBM)。
![]()
洲際導彈打得更遠、飛得更快,而且幾乎無法攔截。
你核動力轟炸機吹得再牛,航程無限,但你飛得慢,能被戰斗機和防空導彈打下來。
更關鍵的是,導彈的“報復成功率”遠高于轟炸機。
同樣是核威懾,我用導彈,又快又便宜又安全。為什么要花幾百億,去造一個緩慢、昂貴、還天天背著“切爾諾貝利”在天上晃悠的“活靶子”?
核動力轟炸機,實際上在它誕生之前,就已經被洲際導彈判了死刑。
1961年,美國政府正式取消了“飛機核能推進計劃”。
蘇聯的圖-119也永遠失去了起飛的機會,安-22計劃在1970年流產,所有“核盛宴”都黯然收場。
參考資料:
冷戰時期美蘇核動力轟炸機狂想曲.科學大觀園.2010-11-08
空中核夢想——冷戰時期美、蘇核動力轟炸機研發實驗解密.環球軍事.2009-06-16
那些年,人們頭頂飛過的核動力武器.中國軍網.2018-07-20
最后的航空“核盛宴”冷戰時期蘇聯研制核動力飛機揭秘.兵器知識.2013-08-01
永不疲倦的“燕子”前蘇聯圖-119核動力轟炸機.艦載武器.2009-04-01
核動力飛機的研制前景.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2011-1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