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護理床,和床上的母親,成了張杰心中最沉重的存在。
幾個月前,母親腳上一個小小的傷口,遲遲無法愈合。
曾經撐起整個家的七旬老人,生活瞬間不能自理。
張杰的焦慮,并非空穴來風。
他想起父輩照顧祖父母時,長達十年沒睡過一個整覺。
![]()
“這一次,輪到我了嗎?”這個念頭,壓在他的心頭。
此時,千里之外的成都,一場“保姆機器人大會”正在舉行。
50多款智慧康養機器人集中亮相,它們會說四川話,能輔助翻身。
甚至90秒內,就能完成老人的多項健康檢測。
一邊是個體家庭真切的無助,一邊是科技描繪的藍圖。
當老年生活開始,這些機器人,真的能成為3億中國老年人溫暖的依靠嗎?
![]()
老齡化社會
先看幾個扎心的數字。
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報告,我國養老護理員的供給缺口550萬。
這還不是全部,實際的護工缺口可能高達千萬以上。
無數家庭正陷入“60歲子女照顧80歲父母”的窘境。
![]()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在照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時,稱自己“時時需要與絕望作斗爭”。
這種壓力,是身心的雙重消耗。
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
預測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突破4億。
我們每個人,都將是老齡化的親歷者。
人力有窮時,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
科技,似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
機器人進入我們的生活
在南京的一家醫院里,有能聊天互動、才藝表演的機器人。
這里的老年患者可以和機器人聊天,緩解他們的孤獨與不安。
成都的展會上,一款國內首發的輔助翻身機器人。
![]()
它能通過智能控制技術,溫柔地適配不同失能老人的身體狀況。
還有那款形似穿衣鏡的設備,老人只需在面前站立90秒,無需任何繁瑣操作。
呼吸、心跳、血壓、血糖等核心健康數據便一目了然。
專家把養老機器人的應用,分為三大場景。
在家里,智能護理床、陪伴機器人、緊急呼叫設備,讓獨居老人的安全有了保障。
社區管理,巡檢機器人、健康監測機器人,構建社區養老的第一道防線。
養老院有送餐機器人、二便護理機器人。
![]()
護理人員從最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政策也在強力推動,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已在今年實施。
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個城市已率先開展應用試點。
養老機器人的時代,真的拉開了序幕。
![]()
“展品”到“用品”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不少社區和家庭,價格不菲的養老機器人卻陷入了“老人不會用、不愿用、用不上”的尷尬境地。
![]()
最終淪為“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技術高高在上,不接地氣。
許多產品追求酷炫的擬人化外觀,卻聽不懂帶著口音的普通話。
復雜的操作界面、過小的字體,更是讓許多老年人望而卻步。
很多產品,并沒有從老人的真實需求出發。
比如,相比昂貴的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老人可能更愿意選擇一把簡單的拐杖。
安全與成本的雙重夾擊。
安全性是養老機器人最大的難點。
比如喂飯機器人,如何識別老人嗆咳并即時做出拍背等防護措施?
高技術門檻必然帶來高成本。
目前中高端機器人售價多在2萬元以上,甚至超過5萬。
這遠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科技的目標是替代還是補位?這是一個靈魂拷問。
![]()
對于認知障礙老人,機器人反而會讓他們受到驚嚇。
養老機器人的一個核心,應該是親情的延伸。
我們需要的,是能讀懂老人沉默、理解他們眼神的伙伴。
而不僅僅是一臺執行命令的機器。
![]()
破局
那么,如何翻越這三座高山?
答案不是讓技術更炫酷,而是讓它更謙卑、更溫暖、更普惠。
從“技術導向”轉向“需求導向”。
研發者需要走進老年人的生活,找到他們的真實需求。
![]()
他們的剛需是什么?
是獨居時精準的跌倒監測與自動報警,是失能后體貼的移位和清潔護理,是認知衰退時耐心的記憶輔助。
要構建“機器人+服務+人”的協同生態。
機器人必須能連接家庭、社區和醫療機構,實現動態管理和照護資源的智能調度。
最后,關鍵在于“降本增效”,探索普惠模式。
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推動降價。
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
更可以創新思路,發展“機器人租賃”或“社區共享”模式。
讓高科技不再遙不可及。
專家預測,基礎功能型產品要實現“用得起、用得好”還需3-5年。
2030年前后,價格有望大幅下降。
![]()
機器人是答案
養老機器人能撫平焦慮嗎?它能。
但它能做的,是扛起重復、繁重、耗竭體力的照護工作。
比如翻身、搬運、夜間巡檢。
它的價值,把我們的父母、伴侶,從護理工作中解救出來。
![]()
讓他們能有高質量的陪伴。
但科技永遠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情感。
蘇州大學的研究表明,中國老年人群孤獨感高達47.2%。
這不是算法能夠完全填滿的。
從胡泳教授的視角看,“這個世界對老年人并不友好。”
![]()
養老機器人,本質上不是一個科技故事。
它是關于尊嚴、愛、以及如何面對老年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思考和行動,正是為此在努力。
未來,最終會構建起溫暖的社會生態。
素材來源
1.《虎嗅》3億人的養老焦慮有救了?
2.《光明網》新聞1+1丨養老機器人,如何走進現實?
3.《舜網》別讓養老機器人淪為“中看不中用”的“展品”
4.《云南日報》會說四川話 未來的養老機器人如此有趣
本文作者 | 檸檬雪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