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壇再度掀起波瀾。藍白兩營聯手出招,在選務領域打出一記重拳。國民黨推出四位選務委員人選,打破民進黨長期掌控的局面,成為當下島內政局最具戰略意味的一場“選務之戰”。
![]()
這場攻防戰的轉折點,正是傅崐萁為鄭麗文力爭“立院召集人”后,藍營在選務委員提名上的強勢出擊。
選務中立成“紙上談兵”
李進勇任臺灣選務機構負責人多年,其任期內爭議頻出。最受爭議的是他卸任后迅速恢復民進黨籍,被外界質疑“行政不中立”,藍白陣營隨即發起反擊,要求徹查選務系統的中立性。
在2021年高雄市議員罷免案中,藍營提案被拖延處理,引發外界對選務部門“選擇性執法”的質疑。2023年“反廢死公投”,又因程序問題被駁回,也被認為是人為設限,打壓異議聲音。
![]()
李進勇任內選務機構通過藍營提案的比例不足四成,而綠營提案通過率則高達八成。這一數據成為藍營質疑選務機構偏袒的有力證據,民眾黨也順勢借題發揮。
2022年“九合一”選舉,一些投票所的設置地點引發爭議,有選區投票所被設在偏遠地點,使特定群體投票不便,引發“選務操控”的輿論風暴。綠營雖極力否認,卻難以消除外界疑慮。
李進勇雖以“依法行政”為由為自身辯護,但在政治現實中,法治與權力的界限往往模糊。其選務操作手法與日本自民黨通過行政系統鞏固權力的方式頗為相似,實質上是一種“官僚依附結構”。
![]()
藍營與民眾黨的合圍,不只是因選務問題本身,更是一種對長期執政者“體制內優勢”的反應。黃國昌與傅崐萁的聯手,代表著一種制度性抗衡在悄然形成。
藍營四將出征
國民黨此次推薦的四位人選各具特色,既有學者背景,也有黨內骨干,最大限度兼顧了專業性與政治平衡。蘇嘉宏為法律專家,江岷欽具兩岸研究背景,高思博是朱立倫親信,而李禮仲則是無黨籍技術官僚。
從布局來看,藍營在這次提名中顯然吸取了過去單一派系操盤的教訓。高思博代表黨內核心利益,其余三人則盡可能淡化黨派色彩,爭取中間選民與輿論認同,提升選務改革的正當性。
![]()
與馬英九時期相比,這次藍營更注重“專業光環”。蘇嘉宏與江岷欽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技術實力,也為藍營在社會輿論中爭取到更多話語權,試圖擺脫“黨爭操盤”的刻板印象。
高思博的臺南背景也并非偶然,其家族在綠營票倉具一定影響力。此舉表明國民黨試圖通過人事布局滲透傳統綠營地盤,改變長期以來的選區結構失衡。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實行兩黨均衡提名制度,確保選務機構在制度上具有制衡機制。藍營此舉,顯然意在借此構建更貼近國際慣例的制度架構。
![]()
臺灣長期以來的選務制度,雖名義上獨立,但在實際操作中高度政治化。此次藍營主動提出人選,既是權力博弈的延伸,也是一種制度改革的嘗試,是否能真正建立中立機制,還需時間驗證。
制度改革的轉折點
賴清德上任以來,面對“朝小野大”的立法結構,施政步步為營。在選務委員提名上,他原堅持提名綠營背景人士,結果導致選務部門癱瘓近一年,無法召開會議,招致外界批評。
在藍白聯手封鎖提名程序后,行政機構被迫退讓,發函征求在野黨推薦人選,這才有了傅崐萁等人主導下的“藍營四將”登場。此舉雖避免了機構停擺,卻也暴露出賴清德政府的妥協底線。
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數據,2024年下半年,賴清德施政滿意度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選務僵局被認為是主因之一。民眾普遍對政府在關鍵制度上的執行力產生疑慮。
![]()
賴清德之所以遲遲不妥協,部分原因在于“深綠”基本盤的壓力。選務機構一旦失控,民進黨未來選舉將陷入被動,賴清德自身政治前景也將面臨挑戰。這種政治算計與制度責任產生直接沖突。
蔡英文2016年上任初期,也曾因與在野黨摩擦導致政策空轉。賴清德的處境與之類似,但如今的立法結構更為復雜,面對藍白聯盟的聯合夾擊,其政策推動空間正被一步步壓縮。
如果賴清德繼續低估立法機構對行政權的制衡能力,未來不僅是選務問題,包括預算案、兩岸政策、重大人事任命等都可能遭遇同樣的政治拉鋸。
![]()
藍營通過策略性提名打破了綠營對選務機構的長期掌控,也讓臺灣政治生態的制衡機制再次浮出水面。但這場勝利是否能真正推動制度改革,仍取決于后續執行與社會監督。
值得警惕的是,從“綠營壟斷”走向“藍綠拉鋸”,可能只是權力的重新分配,而非制度的真正進步。若無獨立監督與明確規范,新一輪的“換色操盤”亦可能重演舊局。
對比英國選舉委員會的協商機制,其委員由多方推薦并經跨黨派審查,確保程序透明與政治中立。臺灣若要走出黨爭困局,必須借鑒類似制度,推動法治化與專業化改革。
![]()
臺灣可參考新加坡選舉局模式,設立以技術官僚為主的常設選務機構,脫離政黨控制,確保選舉制度的穩定與權威。
選務公正不僅關乎選票計數本身,更關乎民眾對于民主制度的信任。如果制度成為政黨手中的工具,最終受傷的將是整個社會的民主信仰。
在這場看似尋常的人事爭議背后,隱藏的是制度方向的選擇。是繼續用舊框架修補裂痕,還是借機重塑制度,決定了臺灣政治未來的走向。
![]()
藍營此次借傅崐萁之手為鄭麗文“立功”,不止于一次人事勝利,更是一場制度突圍的試驗。選務制度的中立,不應成為任何一方手中的籌碼。
未來若藍營人選順利上任,關鍵不在于換誰上臺,而在于能否終結“政黨操控”的惡性循環。唯有政黨妥協、制度透明,臺灣社會治理才能走出對抗與內耗。
這場圍繞選務的攻防,正是臺灣民主制度成熟與否的試金石。而制度改革的真正起點,或許就從這一次“多黨提名”的破局開始。
參考信息:李進勇警告遭罷藍營民代不能喊“告急”,臺媒憂選務機構恐濫興文字獄2025-07-17 15:04·臺海網
綜述:民進黨大敗、蔡英文辭黨主席,一文看懂2022年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原創2022-11-27 00:58·中國臺灣網
臺灣“大罷免”加“公投”共燒錢15億新臺幣 臺媒批勞民傷財2025-09-02 16:21·中國臺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