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通訊員 孫冰冰
日前,在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牡丹江電務段勃利信號車間,一架無人機從白色機巢中平穩起飛,對勃利站信號設備進行全面巡檢。這標志著由哈爾濱局集團公司統籌規劃的無人機AI巡檢系統正式邁入實戰應用階段。
作為連接吉黑兩省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勃利站地處丘陵山區與平原地帶過渡區,是圖佳鐵路上的關鍵中間站。這里的鐵路信號設備,就像列車運行的“眼睛”與“大腦”,直接指揮列車的行進方向,其穩定運行不僅關乎圖佳鐵路整體運輸效率,更維系著萬千旅客的出行安全。
曾經,勃利站的信號設備檢修是件“體力活”。勃利信號車間副主任劉剛介紹,10多名信號工需分組攜帶工具徒步巡查,逐個檢查信號箱盒外觀,憑肉眼判斷信號機柱、電桿的垂直度,仔細排查道岔是否存在異物。鐵路設備檢修只有2小時的天窗時間,每次只能完成站內部分設備的巡視。遇上降雨天氣,檢修人員還要在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查看低洼區段是否積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巡不到、巡不全”的難題長期困擾著車間職工。
轉機始于今年7月。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統籌推進智能運維體系建設,聯合企業推出無人機AI巡檢技術應用,并選擇勃利站作為首個試點,探索“空天地一體化”的智能運維新模式。
劉剛介紹,結合勃利站的站場布局與巡檢需求,團隊精心規劃出7條站內設備巡檢航線與3條區間電纜保護區巡檢航線,構建起覆蓋全面的巡檢體系。這一體系直接攻克了信號設備分布廣、作業天窗時間短、巡檢任務繁重的痛點,單日巡檢里程達到人工巡檢的10倍以上,讓設備巡檢真正實現了“全覆蓋、無死角”。
這套系統的“智慧”,源于背后強大的AI“大腦”。通過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算法,AI系統能對海量巡檢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精準識別設備缺陷并快速定位,形成“發現—告警—處置”的高效閉環管理,大幅提升信號設備可靠性。
在勃利信號車間調度指揮中心的屏幕上,實時呈現著無人機傳回的高清畫面:轉轍機蓋鎖具的完好狀態清晰可見,一處傾斜的電纜標樁被精準捕捉,甚至軌道鋼軌絕緣斷面縫隙中細小的金屬屑清晰可見。這些人眼難以察覺、卻可能引發短路風險的隱患,逃不過無人機的“鷹眼”。
“前一陣無人機還立了大功!”勃利信號車間值班員謝泓池指著屏幕贊嘆道。當時,無人機在巡檢時發現一處道岔尖軌與基本軌之間卡著一顆小石子,立即發出警報。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清理,成功避免了一起潛在的設備故障。
劉剛表示,勃利信號車間已經制定了詳細的無人機巡檢計劃,進一步優化巡檢頻次和路線,為每一臺信號設備、每一組道岔進行全面“體檢”,并建立數字化檔案,為鐵路運輸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