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是否還記得自己第一部手機用的是什么牌子的呢?
小李記得很清楚,我第一部手機用的是諾基亞的5230,當時真的驚艷了好久,但現在已經看不到諾基亞的身影了。
而且就在這兩天,諾基亞突然宣布退市了,真的是令人感到唏噓,曾經的一代機王是怎么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呢?
![]()
突發退市
當地時間11月4日,諾基亞官方正式宣布,公司董事會已決議提交申請,將其股票從法國巴黎泛歐證券交易所摘牌退市。
這一消息沒有太多預熱,來得平靜卻讓不少人感慨,畢竟這家有著百年歷史的科技巨頭,每一次資本市場的變動都牽動著過往的回憶。
據悉諾基亞的股票早在2015年11月就已在巴黎泛歐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至今剛好走過近十年的歷程。
當時選擇在巴黎上市,是諾基亞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核心目的是擴大在歐洲大陸的投資者基礎,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通信領域的布局。
![]()
如今決定退市,并非公司經營出現致命危機,而是經過全面評估后的戰略調整,諾基亞方面明確表示,退市考量主要集中在三個維度:巴黎市場的股票交易量持續低迷、維持上市的直接與間接成本高昂,以及復雜的行政要求已不符合效率原則。
數據能直觀說明問題,諾基亞在巴黎市場的日均成交量不足百萬歐元,而在其主場赫爾辛基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日均成交量能達到數千萬歐元,兩者差距懸殊。
從實際效果來看,巴黎上市的融資功能早已弱化,反而成為一種資源消耗。
![]()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諾基亞首次精簡上市布局,此前它已先后在2007年退出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2012年從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退市,此次巴黎退市是這一系列優化舉措的延續。
退市并不意味著諾基亞徹底退出資本市場,其股票將繼續在赫爾辛基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常交易,美國存托憑證也會保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截至11月3日收盤,諾基亞每股報6.14歐元,較前一日上漲4.24%,公司最新市值為342.3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670億元。
![]()
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調整后的凈銷售額達48.33億歐元,同比增長12%,雖然營業利潤同比下滑10%,但CEO仍強調所有業務均實現增長,未來將聚焦AI與先進連接方案市場。
需要補充的是,此次退市背后還有一個重要背景:2025年1月,負責諾基亞手機生產及品牌運營的HMDGlobal已宣布停產所有諾基亞品牌智能手機,標志著其智能手機時代正式終結。
資本市場的調整與業務線的收縮相互呼應,讓這場巴黎退市更添了幾分時代落幕的意味。
![]()
從全球72%市占率到手機停產
如今提起諾基亞,年輕一代可能只覺得是個過時品牌,但對于80后、90后來說,它是刻在青春里的符號,是那個“摔不壞、信號強、續航久”的移動通訊代名詞。
諾基亞的起點遠比手機業務更早,1865年它以造紙廠的身份在芬蘭成立,后來陸續涉足電纜、電子領域,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聚焦手機通信業務。
真正的輝煌始于上世紀90年代,借著GSM網絡的東風,諾基亞一步步登上行業巔峰。
![]()
1999年推出的3210機型,憑借內置天線、可換殼設計狂賣1.6億臺,成為現象級產品,2003年的1100機型更是創下2.5億臺的銷量紀錄,至今無人超越。
2005年,諾基亞的全球手機市場份額飆升至72.8%,意味著全球每10部手機中就有7部是諾基亞,連續14年的銷量第一,讓“開機握手”的畫面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2000年其市值更是沖破2500億美元,堪稱當時的“手機界頂流”。
那時的諾基亞,不僅是銷量冠軍,更是品質與創新的象征,它的手機能當“磚頭”砸核桃,能在惡劣環境下保持信號穩定,超長續航讓用戶不用天天帶充電器,這些實用屬性積累了海量忠實用戶。
![]()
除了功能機,諾基亞在早期智能手機領域也曾有過嘗試,N97等機型在當時具備領先配置,其地圖應用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更是備受贊譽。
然而隨著蘋果iPhone的觸屏革命和安卓系統的崛起,諾基亞的優勢逐漸消失,手機業務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在2013年將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后來雖有HMDGlobal接手運營,但已難現當年輝煌,直到2025年徹底停產智能手機。
如今諾基亞從巴黎泛歐證券交易所退市,雖然只是資本市場的戰略優化,但與曾經的手機王者身份對比,難免讓人唏噓。
![]()
諾基亞踩過的那些致命坑
諾基亞從全球手機霸主到手機業務停擺、部分股市退市,并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重問題疊加的必然結果,這些失敗的教訓至今仍值得所有企業警醒。
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觸屏+應用生態的組合徹底顛覆了行業,但諾基亞管理層卻低估了這場變革的顛覆性,認為智能手機只是“高端小眾市場”。
當時諾基亞的功能機業務仍在盈利,這種路徑依賴讓它不愿放棄既得利益,未能及時轉型。
更致命的是系統選擇的連續失誤:先是死守為鍵盤功能機設計的塞班系統,其架構僵化,觸屏交互體驗差,無法支持APP生態擴張。
![]()
后來谷歌主動邀請諾基亞加入安卓開源聯盟,卻被諾基亞以“不愿受制于谷歌”為由拒絕。
最終在2011年選擇與微軟合作,押注WindowsPhone系統,但該系統應用生態匱乏,開發者支持不足,用戶體驗遠不如安卓和iOS,等后來推出安卓機型時,市場早已被三星、華為等品牌占據。
諾基亞龐大的內部管理結構導致決策效率低下,形成了嚴重的官僚主義。
內部工程師早就預警過觸屏趨勢和智能手機的潛力,但這些創新提案需要經過多部門層層審批,最終被管理層以“功能機仍盈利”為由駁回。
![]()
資源分配也嚴重失衡,2010年智能機研發預算僅占功能機的1/3,團隊間還存在資源爭奪,導致Lumia系列等智能機產品開發滯后,錯過搶占市場的最佳時機。
功能機時代,諾基亞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硬件差價,單機利潤率高。
但智能機時代,行業邏輯已經轉變為“硬件微利+軟件生態盈利”,蘋果通過iOS系統的應用分成賺得盆滿缽滿,而諾基亞始終沒能擺脫功能機的思維定式,仍執著于通過硬件定價獲取利潤。
![]()
諾基亞沒能意識到,智能手機早已不是單純的通信工具,而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和軟件生態的載體,這種商業模式的滯后讓它在競爭中逐漸掉隊。
在諾基亞猶豫不決的同時,競爭對手們正在快速發力,三星迅速擁抱安卓系統,推出多樣化的Galaxy系列,覆蓋高端和中低端市場,全面壓制諾基亞。
華為、小米、OPPO等中國廠商憑借性價比優勢和快速的技術創新,迅速占領中低端市場,進一步擠壓諾基亞的生存空間。
![]()
結語
諾基亞的興衰就像一部濃縮的商業啟示錄,讓人感慨萬千。
它的成功源于精準把握了功能機時代的用戶需求,用耐用、實用的產品贏得了全球市場,但它的衰落,本質上是被過往的成功束縛了手腳,陷入了“創新者窘境”。
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與時俱進的強者,如今的諾基亞雖然退出了手機市場,但在通信設備、專利授權等領域仍有一席之地。
這種轉型也讓我們看到,即使遭遇重大挫折,只要及時調整戰略、聚焦核心優勢,企業依然能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