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道這樣一件事。
月供3萬的房貸,押上的卻是市值僅剩360萬的房產,90后業主小曾看著自己幾乎腰斬的資產,苦笑道:“這不是投資失敗,這是一夜返貧。”
“每天一睜眼,就欠銀行316元。”這是業主陳陳在社交媒體上寫下的真實感受。
他2019年為孩子上學購置的房產,總價235萬元,貸款162.5萬元,如今年收入減少,房貸壓力巨大,想賣房卻發現即便以155萬元賣出,房款仍不夠還清按揭貸款。而更殘酷的是,他所在小區的同戶型房價已跌至116萬元。
這種現象被稱為房貸倒掛。
![]()
當房貸倒掛與斷供在社交平臺上被一起熱議時,一個刺眼的詞匯,惡意斷供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感。
按照媒體的說法,這種就是惡意斷供。
許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直言:“把我們這些艱難維持還款的普通人,和惡意斷供相提并論,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法律界人士明確區分了斷供風險的不同性質。
斷供風險可分為良性和惡意。
良性是指由于貸款人收入下降幅度較大,無力償還貸款所導致的,這種情況下,貸款人具有還款意愿但無還款能力。
而惡意的則是指,貸款人本身就是高評高貸產業鏈中的“職業背債人”,他們既沒有還款意愿也沒有還款能力。
許多正在經歷還款困難的業主表示,他們一直在積極與銀行溝通,尋求解決方案。
真正引發公憤的,是將所有斷供行為簡單歸類為惡意的標簽化做法。
在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直言:“我們夫妻雙雙被降薪,但每個月仍然堅持還貸,現在卻被籠統地稱為潛在惡意斷供,這公平嗎?”
這種聲音代表了眾多努力維持還款的普通業主的心聲。
![]()
例如一套實際成交價115萬元的房子,按照首付比例15%計算,首付款約17萬元,銀行貸款接近98萬元。
但通過將評估價提升至158萬元,并制作一份對應的158萬元虛假成交合同,銀行可據此批復超過134萬元貸款,支付首付款約24萬元。
賣方在收到全款后需將多貸出的款項返還買方,則買方可多貸出接近36萬元,足以覆蓋首付款,實現零首付購房。
這種操作背后隱藏著巨大風險。
真正的問題在于當普通購房者陷入“高評高貸”陷阱時,責任應該由誰承擔?
最神奇的事情,現在有一套機制和APP,直接測試,是不是惡意斷供,技術強了,可是寒了很多業主的心。
正如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感慨:“我們不是惡意斷供,我們是惡意想活下去。”
這句話道出了許多普通房貸者的心聲。在樓市調整期,更需要各方理性看待風險區別對待真正有還款意愿的普通業主和惡意逃廢債者。
解決房貸困境的關鍵,不在于貼標簽,而在于理解每個困境背后的真實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