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上課,英國教授突然問起學生,中國為什么能一直保持統一,而其他古代文明都四分五裂了,學生們互相看著,沒人說話,他不是在考歷史知識,而是在討論一個現實問題,我們從小就認為中國自然就是這個樣子,可別人卻覺得這情況太特殊了,羅馬帝國早就沒了,巴比倫只剩下一堆土丘,印度也分成好幾塊地方,只有中國,朝代換了一輪又一輪,地圖還是那張大餅的樣子。
![]()
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地方官員不再靠家族血緣繼承職位,而是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后來隋唐時期開創科舉制度,普通讀書人不必依賴家庭背景或武力競爭,只需憑借文章寫作和算術能力爭取機會,這樣全國上下建立起一套通用的選拔規則,即使經歷朝代更替,這套制度依然持續運行,相比之下歐洲長期保持貴族世襲傳統,印度存在嚴格的種姓固化現象,而中國形成"通過讀書就能擔任官職"的傳統,這種制度不看重出身地域,只關注個人實際能力。
![]()
漢字這個設計確實巧妙,它不靠讀音表意,而是直接表達意思,山東人和廣東人說話差別很大,寫出來的字卻都能看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效果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的中學生還能閱讀《史記》,這不是偶然,是精心設計的成果,歐洲的拉丁語分化成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文字一變,文化傳承就中斷了,漢字就像一塊存儲硬盤,把古人的思想完整保存下來,隨時可以讀取使用。
![]()
從地理上看,這片土地很難分割開來,東邊是大海,西邊是高原,北邊有沙漠,南邊靠山,想要單獨發展,先得考慮黃河和長江的連通作用,古代修建運河、治理水患、運輸糧食,都必須依靠中央統一安排,一個地方管不了,一個省份也解決不了,如今建設高鐵網絡、實施南水北調、鋪設特高壓電網,仍然延續這個道理——各地在實體上連接得太緊密,分開的代價太大,沒有人愿意這樣做。
![]()
臺灣那邊的情況挺有意思,語言、節日、寫字方式,和大陸基本一樣,1949年后雖然政治上分開了,但文化根子沒斷,福建和臺灣之間船來船往,大陸企業去臺灣投資,臺灣學生來大陸念書,學術合作、古籍出版也一直持續著,國民黨在臺灣的時候還堅持說"九二共識",說明他們心里也認同這個文明是一體的,不是嘴上說說,是真正在做。
![]()
歷史上每次分裂,日子就過得艱難,五代十國和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糧食短缺讓百姓受苦,等到天下統一,經濟很快好轉,集市熱鬧起來,讀書人有了前途,社會也就安定下來,所以老百姓支持統一不是為統一本身,而是想過上好生活,中國人沒有把國家主權看作最高原則,更看重誰能治理好天下誰就算正統,今天也一樣,只要。
我常常琢磨,咱們這個文明能延續這么久,靠的不是誰嗓門大,而是靠著那套自己轉起來的規矩,制度不靠血緣傳,文字不跟著口音改,山水逼著人互相幫襯,過日子讓人覺著統一更劃算,這些事聽著普通,攢在一塊兒就成了別人嘴里的奇跡,其實哪有什么奇跡呢,不過是天天這么過成習慣了,你習慣拿筷子吃飯,習慣寫方方正正的字,習慣坐高鐵從南跑到北,這些小事,才把大伙兒牢牢粘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