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運簽#
近期,中國生產的電動巴士在北歐引發的安全爭議持續發酵。據美聯社和《衛報》報道,挪威奧斯陸地方公共交通管理局 Ruter 最先發現中國宇通純電動巴士的遠程控制功能存在技術隱患,這一功能原本是為了方便制造商遠程下載軟件更新和進行故障診斷,卻被認為可能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被操控。隨后丹麥當局著手尋找消除漏洞的方法,挪威則直接收緊了電動巴士采購的安全規則,這一舉措也引發了關于 “是否對正常故障診斷功能過于敏感” 的討論。
![]()
事件的核心爭議點在于車輛的遠程診斷功能。按照車企設計初衷,這一功能是智能車輛的常規配置,能幫助廠商快速定位車輛故障、推送軟件修復程序,減少線下維修的成本和時間,對公共交通運營方來說本是實用的服務。但挪威 Ruter 發現,這一功能缺乏足夠的安全防護,理論上存在被遠程操控的風險,即便沒有實際安全事件發生,也足以引發對乘客安全的擔憂。
基于這一判斷,挪威 Ruter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未來采購電動巴士時將實施更嚴格的安全規則,開發專用防火墻確保車輛現場控制權,防止黑客攻擊,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制定明確的網絡安全要求。臨時措施方面,他們減緩了車輛傳入信號的速度,確保軟件更新內容進入巴士系統前能被提前核查,兩輛宇通電動巴士也已在封閉環境下接受專項檢查。
這一做法引發了不同聲音。有觀點認為挪威方面確實過于敏感,遠程故障診斷是智能汽車行業的常規配置,全球多數車企都在使用類似技術,此前并未出現大規模安全事故。部分行業從業者表示,任何技術都存在潛在風險,不能因理論上的隱患就否定功能本身的價值,更合理的方式應該是與車企合作完善安全防護,而非直接收緊采購規則。但支持挪威新規的聲音則強調,公共交通承載大量乘客,安全容不得半點僥幸,哪怕是極小概率的風險也必須提前防范。
網絡安全專家指出,遠程診斷功能本身并非漏洞,關鍵在于安全防護機制是否完善。如果能明確遠程控制的權限邊界,設置多重身份驗證、操作日志追溯、實時監控等防護措施,就能在保留便民功能的同時規避風險。
此次爭議的核心,是智能交通發展中安全標準與技術應用的不同步 —— 車企在推進技術創新時,可能對公共交通的安全敏感度考慮不足;而挪威方面在面對新技術時,出于對公眾安全的高度負責,采取了更為保守的防控策略。
有分析認為,智能車輛的網絡安全風險確實客觀存在,2015 年就曾有黑客遠程入侵行駛中的汽車,實現減速、關閉引擎等操作,不過這類案例多是利用未修補的高危漏洞,正常合規的遠程診斷功能在規范使用下風險極低。平衡功能實用性與安全風險的關鍵,是建立行業統一的網絡安全標準,而非單純限制或否定某項技術。
有網友表示 “公共交通安全是底線,謹慎一點沒毛病”,也有網友反駁 “正常的故障診斷被當成漏洞,未免太小題大做,反而會增加采購和運營成本”。還有網友理性分析 “問題不在功能本身,而在安全防護沒跟上,雙方應該合作解決,而不是直接收緊規則”。
此次事件本質上是不同安全理念的碰撞。挪威方面出于公共安全的極致考量,對遠程診斷功能的潛在風險采取了零容忍態度,即便這一功能在行業內被普遍認為是正常配置;而反對聲音則認為,技術創新必然伴隨風險,過度收緊規則可能阻礙行業發展。
對車企而言,這一事件也敲響了警鐘,在推進智能化技術時,必須提前與采購方、監管機構溝通安全標準。對監管方來說,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時避免過度干預,也需要更科學的考量。最終,無論是保留功能完善防護,還是收緊規則明確標準,核心都應該是讓智能交通既便捷又安全,這才是技術創新與監管規范的共同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