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下班回家,樓道里飄來鄰居家燉蘿卜的香氣,才猛然發覺日歷已翻到立冬前夕。
老輩常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作為一個圍著灶臺轉了十幾年的中年男人,我深知這個節氣的飲食講究從不是鋪張浪費,而是順時應節的精準滋養。
![]()
今兒就和大家聊聊,立冬前后必吃的“3黑2白”,做法簡單還實惠,不管有錢沒錢都能安排,為過冬打下好底子。
先說說這“3黑”,老輩傳下來的說法里,黑色食物總與“滋養”掛鉤,現代營養學也認可它們的價值——富含微量元素,能給身體添點“底氣”。
首當其沖的就是黑芝麻,這東西看著不起眼,卻是藏在尋常百姓家的寶貝。
很多人愛買現成的黑芝麻糊,其實自己做更香濃。我家每周必做“芝麻核桃糊”,做法特簡單:抓兩把黑芝麻和一把核桃仁,放進無油的鐵鍋中小火慢炒,炒到芝麻微微發黃、飄出焦香就關火,放涼后和少量糯米粉一起放進破壁機打成粉。
每次要吃時,舀兩勺用開水沖調,加一勺蜂蜜攪勻,黑亮的糊體裹著核桃的醇厚,入口細膩不糊口。
![]()
我家孩子以前不愛吃粗糧,現在每天早上都主動要一碗,說比奶茶還香。記得炒芝麻時千萬別急,火大了容易糊,那股苦澀味就毀了整份食材的香。
第二樣“黑”是黑豆,比起黑芝麻的細膩,黑豆多了份扎實的口感。
老話講“冬吃黑豆賽人參”,倒不是說它有多神奇,而是它富含植物蛋白,燉在湯里能讓鮮味更足。我最常做的是“黑豆燉排骨”,提前把黑豆用清水泡4小時,加一勺醋能讓豆粒更易軟爛;
排骨焯水時加兩片姜去腥味,然后和泡好的黑豆一起放進砂鍋,加足量熱水沒過食材,丟兩顆八角、一段桂皮,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1個半小時。
![]()
燉好的黑豆吸足了肉香,咬開是粉糯的口感,排骨燉得脫骨,湯面上飄著一層淡淡的油花,撒點蔥花就能端上桌,我家老婆總說這湯喝完整個人都暖烘烘的。
“3黑”里最爽口的要數黑木耳,干木耳泡發后體積能漲好幾倍,一小把就能做一盤菜,性價比超高。
選木耳有個小技巧:優質干木耳顏色是暗黑色,泡發后耳瓣厚實有彈性,蒂部干凈。我最愛做“木耳炒肉片”,
木耳泡發后撕成小朵,用開水焯30秒撈出瀝干;里脊肉切薄片,用生抽和淀粉抓勻腌制10分鐘;熱鍋冷油,先炒香蒜末,再放肉片滑炒至變色,最后加木耳和少許青椒塊翻炒,加一勺蠔油調味即可。
炒好的木耳黑亮有光澤,咬起來爽脆彈牙,肉片裹著鮮美的醬汁,配米飯能多吃一碗。記得木耳一定要焯水處理,既能去除雜質,也能讓口感更脆。
![]()
說完“3黑”,再講“2白”,這兩樣都是秋冬季節的應季菜,清爽解膩還能平衡“3黑”的厚重感。
第一樣就是白蘿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的俗語流傳了千百年,足以見得它在冬令飲食里的地位。蘿卜的做法太多,我家冬天吃得最多的是“蘿卜燉牛腩”。
牛腩切大塊,冷水下鍋加料酒焯水,撇去浮沫后撈出;白蘿卜去皮切滾刀塊,用開水焯一下去除澀味。
砂鍋底部鋪一層姜片和蔥段,放入牛腩,加足量熱水、兩勺生抽、一勺老抽和一顆八角,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2小時,再放入蘿卜繼續燉40分鐘,最后加鹽調味。
![]()
燉好的蘿卜吸足了牛腩的肉香,原本雪白的蘿卜塊染上淡淡的醬色,用筷子一夾就爛,入口即化;牛腩肉質酥爛卻不柴,湯汁濃稠鮮美,天冷時端上這么一鍋,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暖身又暖心。
最后一樣“白”是雪梨,秋冬空氣干燥,吃點雪梨再合適不過。比起直接生吃,我更愛做“冰糖雪梨銀耳羹”,做法簡單還能當甜品。
干銀耳泡發后撕成小朵,去掉黃色的蒂部;雪梨去皮去核,切成滾刀塊;把銀耳放進砂鍋,加足量熱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1小時,至銀耳出膠,再放入雪梨塊和適量冰糖,繼續燉20分鐘即可。
燉好的銀耳羹呈淡淡的乳白色,雪梨塊雪白飽滿,舀一勺入口,銀耳的膠質裹著雪梨的清甜,甜而不膩。
![]()
其實立冬的飲食講究,從來不是追求山珍海味。就像這“3黑2白”,都是菜市場里常見的食材,花不了多少錢,卻藏著順應時節的生活智慧。
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立冬,奶奶總會炒一碗黑芝麻,煮一鍋蘿卜湯,說吃了整個冬天都不容易冷。
如今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給家人做這些家常菜,看著他們吃得香,就覺得這就是最實在的幸福。
馬上就要立冬了,不知道你家立冬有什么必吃的家常菜?這“3黑2白”你平時愛怎么做著吃?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做法和故事,要是覺得這篇文章有用,別忘了點個贊,把這些家常做法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順順當當入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