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衣神探》劇照
![]()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文 胡蕾 通訊員 柯小拍/圖)“只要睡衣沒穿反,任何謎題都不難。”一身淺藍睡衣,身披斗篷外套,腳穿大頭卡通鞋,腰部和腿部還纏繞著膠帶的“睡衣神探”走上舞臺,俏皮的扮相和逗趣的表演惹得小朋友們哈哈大笑。從11月1日起,深圳原創沉浸式親子偶劇《睡衣神探》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7樓開啟為期3個月的駐演。這也是深圳首部嘗試商業駐場演出的親子偶劇。更加難得的是,該劇是深圳品牌公益文化活動——深圳木偶藝術季孵化出的深圳原創劇目。從“公益”到“商演”,從“輸血”到“造血”,從文化事業到文化產業,越來越多的創作力量加入“深圳造藝”的行列并向前邁出堅實步伐。
在“青春之城”安放“偶劇情結”
張凌楓是《睡衣神探》的導演、編劇。他碩士畢業于俄羅斯國立舞臺藝術學院偶劇導演專業。早年憑借木偶劇《尋找嫦娥》《暴躁先生》等獲得關注,受邀加入深圳木偶藝術劇院。1996年出生的他在深圳這座“青春之城”“夢想之城”找到了安放“偶劇情結”的一席之地。曾幾何時,看一出木偶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子屏幕正在迅速“侵占”孩子們的注意力。“偶劇是世界性劇種,過去幾十年,國外偶劇藝術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偶劇藝術的變革。”張凌楓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偶劇“再次被看到”。
《睡衣神探》的創作始于今年3月。該劇的創作團隊邀請了著名導演馬遠擔任戲劇構作,張凌楓擔任導演。從3月的構思到5月的劇本初稿,再到7月底8月初的正式排練,整個創作過程嚴謹而高效。張凌楓表示,與馬遠導演的合作始于天津兒童藝術劇團的《小國王嚕嚕》,該劇取得了巨大成功,連續演出數月。此次《睡衣神探》的創作,馬遠導演作為戲劇構作,為劇目提供了專業支持。《睡衣神探》順利演出,張凌楓感嘆說:“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深圳木偶藝術劇團也是全國少有的、能讓青年偶劇導演發揮自己能力和可能性的團體。”他相信,這座平均年齡僅32.5歲的城市,偶劇大有可為。
“本土化”團隊打造多元融合劇目
這樣一部富有創意和活力的劇目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呢?據悉,整個《睡衣神探》的演職團隊都非常“本土化”“深圳化”。首演團隊的其中一名操偶師就是深圳大學的在讀學生。《睡衣神探》的演員團隊由深圳木偶藝術劇院的木偶演員和專業舞蹈演員組成,舞蹈演員在肢體表達上具有優勢。為了應對3個月的駐演,劇組還招募了第二組演員,包括深圳大學的學生和曾與劇院合作過的演員。
演出多日,《睡衣神探》的口碑開始發酵。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關于演出的帖子、筆記在不斷增加。大觀眾、小觀眾們紛紛表示,這是一部令人“眼界大開”的偶劇——“沒想到偶劇還可以這樣玩。”“又有唱又有跳,還有木偶表演,可真帶勁兒!”在演出現場,小朋友直接用歡笑、掌聲和滿場狂嗨為《睡衣神探》打CALL。《睡衣神探》融合了人戲與偶戲,結合了傳統布袋偶、提線偶和現代偶。劇中還穿插了歌曲和類似音樂劇的片段,旨在創造一部多元結合、觀眾易于接受且體驗感良好的綜合性劇目。張凌楓認為,觀眾首先關心的是劇目的內容,而非形式。只要劇目足夠吸引人,無論是何種形式,都能引起觀眾的興趣。
不過,此番試水商演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深圳木偶藝術季藝術總監劉曉邑表示,深圳的木偶藝術市場正在逐步培育和發展。他認為,只有通過持續的創作和演出,才能真正培育出穩定的觀眾群體,而高質量的作品是吸引觀眾的關鍵。“肯定要承擔風險。首先得勇敢地去做,不做這個市場永遠培育不起來。得一邊做,一邊培養。”劉曉邑說。劉曉邑還強調,木偶藝術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創新和嘗試。他提到,深圳木偶藝術季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將傳統木偶藝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以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他認為,通過創新和傳承的結合,木偶藝術不僅能夠保留其傳統魅力,還能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深圳木偶藝術季的“質變”之路
自2006年我國將木偶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偶劇藝術正式成為國家文化戰略重點保護和發展方向。在深圳木偶藝術季組委會執行負責人、深圳木偶藝術劇院負責人劉子源的記憶中,中國有那么多有趣的木偶,但他長大成人后“木偶就不見了”。而這也是他創立深圳木偶藝術季的初衷。劉子源在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木偶藝術季通過政府主導的公益活動,選拔和培養優秀的青年藝術家,并為他們提供創作和展示的平臺,推動木偶藝術從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的轉型。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大型政府主導性活動,選拔出優秀的青年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劉子源表示,“我們不僅為這些藝術家提供創作和排練的支持,還幫助他們的作品面向市場,讓藝術家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養活自己。”深圳木偶藝術季的特色在于其從公益演出到人才選拔,再到作品孵化和市場推廣的完整流程。劉子源強調,所有的公益演出都是為了培養市場和觀眾,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木偶藝術的魅力和價值。他認為,木偶藝術的市場潛力取決于作品的質量和呈現方式,而不僅僅是藝術形式本身。
劉子源提到,深圳木偶藝術季的市場化嘗試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獨角偶劇《千里走單騎》已經在國內國際進行了120場商業演出,而《花果山之孩兒們,操練起來!》則在2025年8月受邀在國家大劇院進行了多場商業演出。“我們對市場化非常有信心,否則不會嘗試3個月的駐場項目。”劉子源表示,“駐場演出意味著我們需要在長期內持續售票,這對作品的質量和市場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圳木偶藝術季通過持續的公益演出和市場化嘗試,不僅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成長的平臺,也為木偶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劉子源表示,藝術季將繼續致力于推動木偶藝術從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的轉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木偶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