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是我們用租的大疆Pocket3在北京凌晨的街頭拍的第一張自拍。”剛結束北京之旅的小吳向記者展示著手機里的照片,“而且我們租了三天才花了90元,我覺得挺劃算。”當下,像小吳這樣通過租賃裝備實現輕裝出行的人不在少數。不僅如此,從旅游時的相機、特色服飾到汽車和露營裝備,從演唱會的拍攝設備到賽事的應援道具,一股“萬物皆可租”的消費浪潮正在年輕群體中興起。
據統計,2024年我國租賃經濟交易規模已突破4.2萬億元,同比增長32%,服務用戶超7.5億人次。這種新的消費模式與日前財政部、商務部發布的《關于開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創新多元化服務消費場景”的要求不謀而合。芝麻租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其平臺年交易GMV(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超71.6%,“95后”用戶占比超過6成,“00后”訂單量更是暴漲2倍。
“閑置”出租再利用 供需雙方共享便利
“從去年開始,我每次看演唱會和乒乓球賽都要提前租好相機去拍照。原本我計劃要買一個相機,但是預算有限,買不了我喜歡的型號,租賃這種形式剛好解決了我的困擾。”大四學生“小七”告訴記者。
租賃消費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也讓“閑置”有了新價值。在閑魚平臺上,一位個人租賃商家“小魚”告訴記者,“我有四款拍攝設備長期出租,都是比較好‘出片’的熱門款,其中出租頻率最高的就是大疆Pocket3,這款相機官網售價2799元,我這里日租只要40元,長租還有折扣,對方基本都是計劃外出旅行的年輕人和追星的群體。”他還表示自己出租設備的心態比較“佛系”,平均每個月有五六個訂單,遇上節假日和演唱會等活動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記者發現,像“小魚”這樣的個人商家在各個租賃平臺都不在少數,他們大都是年輕人,出租的東西五花八門,從相機鏡頭到露營帳篷應有盡有。被問及選擇出租設備的原因,他們都表示,“當初買這些設備后,新鮮了一段時間就閑置了,與其放著落灰,不如低價租給有需要的人短時間使用,也能‘回回血’。”
租賃消費的火熱,對供需雙方來說都是他們樂于看到的,這也離不開“省心又省錢”的政策支持。例如,租賃平臺信用免押服務的普及就降低了消費門檻。記者注意到,在支付寶等平臺,芝麻信用分超600分即可免押租賃相機、電腦等物品,部分高信用用戶甚至能免押租賃到萬元級設備。同時,商家推出的“場景化套餐”也契合了年輕人需求,將微單相機、云臺、補光燈打包成“旅拍套裝”,把帳篷、卡式爐、蛋卷桌組合成“露營套餐”,這類組合租賃在平臺上的銷量持續走高。
據易觀咨詢《中國新租賃行業消費洞察(2025年)》預測,預計2025年中國新租賃市場規模將超過700億元,到2030年新租賃市場規模將接近10000億元,租賃經濟萬億“藍海”正在迸發出蓬勃的發展力量。
熱潮背后的糾紛焦慮
在快速擴張的市場背后,“租賃消費”對于商家和消費者而言也存在著諸多未知的風險。記者瀏覽黑貓投訴平臺發現,與租賃糾紛相關投訴超2000條,定損糾紛和逾期歸還問題已成為消費者和商家投訴的焦點,社交平臺上類似“正常使用損耗被要求賠償”“定損標準不透明”的吐槽屢見不鮮。“小魚”向記者坦言,定損爭議確實普遍存在。“數碼產品的損耗程度很難量化,比如相機鏡頭的劃痕、機身的磕碰等,不同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他還遇到過更糟的情況——有人租了設備逾期不還,最后直接失聯。為了解決問題他不得不花費更高的時間成本。他透露,部分商家為降低風險,會刻意提高定損標準,甚至出現“提燈定損”的情況,這種做法不僅引發消費者不滿,也讓不少人對租賃消費望而卻步。北京市民王女士說:“我原本有租賃出行裝備的計劃,事先在各個平臺上搜索了租賃相關的分享帖,但看到很多‘避雷帖’和評論里的租賃糾紛,我就打消了租裝備的想法。因為我擔心自己也會遇到類似的麻煩,很影響旅游的心情。”
相關領域律師表示,消費者個人租賃行為的監管法律目前尚屬空白,應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經營長久的商家進行租賃,降低遭遇欺詐或不良服務的風險。此外,消費者拿到通過網絡交付的租賃商品時,一定要仔細檢查,并在簽收商品的同時保留相關證據,為維護自身權益做好準備。
文| 記者 趙 曦 □ 花沁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