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開幕的腳步臨近,位于廣州天河的廣東奧林匹克運動中心修繕一新,這座場館在舉行2001年九運會開幕式后時隔24年,將再次成為全運會開幕式的場地。
在“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要求下,十五運會超過九成比賽場館由現有場館改造而來,并在全運會史上首次實現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打破全球近40年來“大拆大建辦大賽”的刻板印象。
取而代之的,則是內涵式發展要求下高品質的城市提升。從體育場館、城市空間到交通設施,一項項功能升級如“彩蛋”般埋入城市肌理,也讓辦好“十五運會”與啟航“十五五”實現同頻共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一步。
![]()
順德德勝體育中心體育館將作為十五運女籃成人組比賽場館。張艷青 攝
場館主打改造更新,兼顧賽時賽后利用
眺望位于廣州天河的廣東奧體中心,屋頂兩片鋼屋架如兩條飄帶,將運動員沖刺、撞線的飛揚形象凝固在體育場的外觀設計中。
24年前,憑借首創的非對稱“雙曲飄帶”屋頂,廣東奧體中心在九運會驚艷全場;如今,十五運會開幕式再度選址于此。“我們運用新技術、新材料重新鋪設9萬平方米金屬屋面,解決老化漏水等問題,也讓其視覺上更輕盈飄逸。”施工方中建八局相關負責人說。
![]()
11月4日,廣東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跳水女子個人全能項目,王偉瑩在比賽中。
本次全運會,廣東賽區90%以上競賽場館為現有場館改造升級。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場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黃維德介紹,“辦賽大省”廣東擁有大量體育場館,對現有場館升級改造,既能滿足辦賽要求,也符合“簡約辦賽”理念要求。
以廣東奧體中心為例,作為全國首個8萬座體育場升級改造工程,中心完成34.6萬平方米室外工程改造、新建現代化賽事運行指揮中心等工程,完全滿足十五運會開幕式及相關運動項目的辦賽要求。無論時間還是項目預算,都比新建大型體育場館更為高效。
“簡約辦賽”理念所指導的,不僅是“能省則省”,更在于“該花就花”,投資新功能賦能未來。以兼顧賽時賽后利用為原則,場館的更新投入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復利引擎”,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可能性。
![]()
場館在公共區域設有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官方特許商品零售點。館方供圖
打造全民健身公共空間。廣東奧體中心主場館改造工程中,原本封閉二層空間的玻璃幕墻被完全拆除,改為具有800米環形跑道的開放式空間,賽時作為大型觀眾疏散平臺,賽后則將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空間。十五運會賽后,各場館將全面向公眾開放,實現全民共享。
建設地區文體綜合設施。在佛山順德,德勝體育中心的投用,填補了順德新城大型文體設施空白。施工方中建五局項目負責人喻圣慈介紹,為給更多活動“就近”落地創造條件,項目高規格引進NBA場館“同款”的大型吊斗屏等設備,使場館可承載大型演唱會、電競比賽等活動。
![]()
順德德勝體育中心體育場中央草坪修整一新,靜待比賽開啟。張艷青 攝
創造大灣區“體育記憶”實體載體。千年歷史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東較場)修繕一新,并迎來全新設施:南方日報等單位承建的廣東體育博物館11月3日正式開館,將打造粵港澳體育文史寶庫、大灣區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引擎及國內外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
廣東體育博物館館內雕塑。南方+記者 曾亮超 攝
城市“大拆大建”更少,“繡花功夫”提升功能品質
以辦會促城建,以城建促發展,是“賽會經濟學”核心打法之一。畢馬威《奧運經濟學與體育產業展望》等分析指出,自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以來,該模式便被高頻復用至今。
廣東甚至更早,在1987年就通過六運會激活天河體育中心商圈,此后的九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都留下“以賽促建”的鮮明印記。十五運會亦有1160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同步開展,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城市“大拆大建”顯著減少,更多變化如“彩蛋”般融入熟悉的生活場景中。
![]()
珠海高新區全運會裝飾物盡顯珠海地標元素。
廣州老城區的較場西路上,一棵古榕與老建筑相伴,承載著廣州極具特色的城市風貌。而隨著城市發展,樹下成了街區“血栓”,車輛、行人、電動車隨意通行停放,交通混亂。
如何既保留經典風貌,又巧妙化解交通困局?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受委托對街區開展微改造。項目負責人介紹,團隊為古榕樹修建了花池等配套設施,保護古樹的同時形成天然渠化島,起到疏導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作用。
“繡花功夫”穿針引線之下,城市空間的整合扭住“投資于人”核心思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涌現一批新的實踐案例,帶來“舒適、便利、宜居”的城市新體驗。
廣州以天河體育中心改造為契機,拆除體育場曾阻隔視線的圍欄,改為東北與西北街角的兩處口袋公園,在廣州最核心的繁華商圈釋放960平方米的林下空間。全市范圍內共鋪開8大類291項城市品質提升工程,約34公里的夜景燈光工程改造,將新中軸線與珠江夜游的美景綿延舒展。
![]()
5月10日至11日,煥新升級后的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迎來了2025年世界田聯接力賽。南方+拍客 張業斌 攝
惠州全面推進體育設施提檔升級,通過建設專業場館、體育公園到健身步道,改造惠民空間,開放學校場地等措施,使當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升至3.19平方米,將辦賽成果切實轉化為全民健身的紅利。
“珠海賽區積極協同各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珠海市無障礙城市建設,實現‘賽事無障礙’與‘城市無障礙’同頻共振,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與人文溫度。”珠海市殘聯理事長楊靜說。
在城市建設領域,“辦好十五運會”與啟航“十五五”實現同頻共振,全省各地乘勢而上開展各項工作,進展良好。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數據顯示,2025年1—9月,全省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64個,惠及居民19萬戶,16個地市開工率達到100%;按小區計算,全省開工率達到90%。其中,新開工改造縣城老舊小區289個,惠及居民1.74萬戶。
骨干路網交通樞紐升級,十八城聯合辦賽更順暢
盛會前夕,“頂流”來了——10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樞紐迎來“三樓五跑道”時代:廣州白云機場T3航站樓正式啟用,白云機場成為中國民航史上首個擁有五條商用跑道的機場。
![]()
2025年10月30日14時59分,隨著C919國產大飛機從廣州白云機場第五跑道騰空而起,白云機場T3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就是人口流動最活躍的省份,今年前三季度,白云機場客貨齊增,完成旅客吞吐量6109.83萬人次。十五運會期間,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T3航站樓啟用后,將“無縫銜接”至賽會服務中。
翻閱賽歷,十五運會由粵港澳18個城市承辦,是全運會歷史上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除機場外,多條骨干路網完成升級改造,通過拓寬車道、退圍拆圍等方式,疏通623條涉賽道路堵點,為運動員、觀眾、游客出行觀賽提供便利。
今年年中,在茂名高州,包茂高速柏橋服務區完成提質升級正式投運。在這座全國首個荔枝主題高速服務區,茂名將承辦的定向越野賽事與荔枝文化結合,打造融合發展新場景。
![]()
港珠澳大橋。
10月下旬,十五運會交通保障重點項目——廣澳高速廣珠北段黃閣互通立交改造工程正式通車。這條連接廣州番禺、南沙的關鍵通道于2005年通車,本次改造歷經400余天攻堅,通過優化交通流線,系統性打通了節點擁堵瓶頸,為十五運會提供交通保障。
軌道交通方面,廣州東環城際(番禺—白云機場北)、琶蓮城際鐵路于十五運會前開通運營,大灣區城際鐵路實現從“線型布局”向“網絡運營”的飛躍,進一步加強區塊溝通銜接。
![]()
近日,廣清、廣州東環城際鐵路開通,“軌道上的大灣區”更近了。
在首次聯合承辦大型綜合性賽事的經歷中,世界級城市群同步更新“制度接口”,粵港澳三地軟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
比如,十五運會自行車(公路)賽男子個人賽的比賽線路將經過珠海、香港、澳門三地,選手需6次無間斷地通過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為實現“無感通關”,珠海企業研發系統,通過人臉識別、前置查驗等技術手段,使全運會史上首次跨境賽事成為可能。
此類跨境賽事在十五運會共有兩個。十五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介紹,粵港澳三地在此前舉行的跨境測試賽總結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創新舉措,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體系下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難題。
以賽促建,不止于修橋鋪路。一批批寶貴的“全運經驗”積累,正為世界級城市群未來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鋪就一條“無形通道”,讓要素、規則與機遇在其中高效傳遞,持續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供給澎湃動能。
南方+記者 邵一弘 李赫 張子俊
【作者】 邵一弘;李赫;張子俊
南方經濟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