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條城市綠道同時贏得聯合國機構的專業認可和市民游客的歡迎喜愛,這不禁引人探尋:這條蜿蜒于武漢東湖岸邊的綠道,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
![]()
榮獲國際認可,融入市民生活
去年,隨著三期工程全面貫通,總長105公里的武漢東湖綠道正式完整亮相。東湖綠道三期工程由武漢城發集團匠心打造,不僅成為市民休閑生活的“親水客廳”,更以一系列重磅榮譽,書寫出生態、文化與城市治理相融合的“武漢樣本”。
一年來,東湖綠道三期屢獲殊榮——從武漢市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湖北省市政工程綠色施工示范項目,到城市土地學會亞太區卓越獎。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居署和世界旅游組織聯合發布的《文化驅動的可持續城市旅游解決方案》,作為中國唯一案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展出。
榮譽的背后,是市民用腳步投出的信任票。在凌波門看日出,在平湖珞櫻聽音樂會,在書香道自在騎行……這些場景已成為武漢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片段。
東湖綠道三期作為中國唯一案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展出
秉持生態理念,彰顯人文特色
全長3.45公里的東湖綠道三期工程,巧妙串聯起東湖南岸的科研院校與自然景觀,構建出一條人文與自然交融的風景線。
建設之初,武漢城發集團項目團隊就廣泛征集網民意見,聽取沿線單位和專家建議,“保留東湖南路人文氣質”成為共識。最終確定的“書香道”主題,秉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原則,讓綠色空間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項目團隊充分利用沿湖“金角銀邊”,精心打造了漁火闌珊、天涯海角等3處特色空間,以及8個各具特色的觀湖平臺,實現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游覽體驗。
對凌波門的改造尤為用心——團隊幾易其稿,堅持“原樣修復、修舊如故”,經過30多道工序,最終呈現出帶著歲月韻味的“水泥灰”效果,留存了城市的記憶。
針對狹長地形的特點,項目創新采用“人非分離、人非同層”模式,保留機動車道的同時,新修3.5米寬騎行道,提升4米寬人行道,實現“三道”分流,形成快慢相宜的交通系統。
東湖綠道三期沿線無新建大體量建筑,即便是承載多元功能的平湖珞櫻驛站,也巧妙地利用駁岸高差,“藏”于綠道之下,將對自然的尊重貫穿始終。
![]()
激發城市活力,促進文化共享
東湖綠道三期貫通之時,便收獲全網超億次流量關注。“凌波門日出”成為現象級打卡點,市民自發擔任“推薦官”,在社交媒體上傳遞綠道之美。
今年武漢馬拉松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在東湖綠道三期山水相依的賽道上競技,在繁花綠意中領略武漢的城市魅力。
通過挖掘東湖在地文化,項目團隊引入特色商業體驗,構建體驗、個性、娛樂、分享的多元商業場景,讓項目的商業價值在沉浸式場景中得以轉化落地。如今“日出音樂會”火爆全網,網友稱其為:“把年輕人的浪漫做成了城市名片。”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展出方案所稱,東湖綠道不僅在生態環保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有效調節了局部小氣候、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更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新連接起城市居民與自然生態環境。
![]()
從聯合國機構的專業認可,到市民游客的日常贊譽,東湖綠道三期不僅構建出一幅“城湖共生”的生態畫卷,更以文化為引擎,推動城市旅游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它不只是武漢的城市名片,更成為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的生動載體——在世界舞臺上,悄然“圈粉”。
成環成網不是終點,關于綠色發展、關于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在這里還將繼續書寫。
素材:碧水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