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記憶
蔣德明
打小記事起,我家就有個常用的詞語,叫作回老家。因為,我家的情況與所有的小伙伴都不一樣,我爺爺是山東煙臺牟平人,我奶奶是四川成都人,他們來到四川廣元,領養了南河魏家的女兒,又招了南充蓬安的爸爸入贅,所以家里常常有個詞語,叫作回老家。
我今天要說的老家,是我的老家,是我爸爸出生的地方,叫作蓬安。爸爸出生在蓬安縣金溪區石門鄉,1978年轉業到了廣元,做了蔣家的上門女婿,然后有了我,有了弟弟。第一次回老家,山高路遠,那是1984年的春天,剛剛分田到戶,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爸爸媽媽,還有4歲的我,踏上了第一次回老家的路程。從廣元出發,坐個班車,一路顛簸,我和媽媽都有暈車的毛病,到了傍晚時分,才到蒼溪,晚上住一夜,第二天一早,吃了早飯,輪渡過江,又一路南行,下午才到蓬安縣城,再轉車,到了二爸的家里,第一次看到我的奶奶,天已經很晚了。
![]()
嘉陵江畔的蓬安縣金溪鎮(廣角天地 攝,圖源:四川新聞網)
從爸爸轉業到廣元,再到蔣家做上門女婿,都是我爸爸的親大哥,我的大伯父,當時在廣元家具廠當書記的彭以才長兄如父,一手操辦。大伯父大我爸爸17歲,是家里的長子,還有個二爸,守著家里的祖業,以及兩個出嫁到本地的姑姑。彭家在當地算是大姓,最近的幾輩人按照族譜“克昌維以德,應運有賢人”排列,我是德字輩。老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遠,坐車要兩天一夜才能到。第二是窮,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紅苕窖,用來儲存半年的糧食。第三是親,都是同宗同姓的家人和輾轉關聯的姻親,我兩個姑姑都嫁給祝家,我大伯父也娶了祝家的女兒。回老家短短數日,來來往往的都是親人。家家戶戶轉著吃飯,盡管都是樸實的農家菜,沒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是那種親切,那種質樸,是什么珍饈美饌都比不了的。
第二次回蓬安老家,就是14年之后了。我去重慶讀大學,爸爸陪我一路,我們先從廣元坐車到了南充,又從南充折返到了蓬安老家,去給爺爺奶奶上墳。路上偶遇了爸爸兒時的玩伴,他親切地叫喚著爸爸的乳名:九娃,然后從兜里掏出皺巴巴的香煙,給爸爸點上,一臉自豪地說著,這是他家老大在廣州打工帶回來的。
第三次回老家,又間隔了11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春節,我一個人回老家,去看望我的二爸和我的大姑。我從儀隴新鎮壩坐了一輛農村市場常見的摩的,途經環山鄉,先到了蓬安的平頭鄉,再到石梁鄉的場鎮上。我依稀記得二爸家的老路,結果在場鎮上偶遇了趕場的二爸。叔侄見面異常親切,他喚著我的乳名:明娃,你現在怎么這么胖啊,一臉的慈愛,讓我異常感動。二爸召喚著我,先去買了香蠟紙燭炮,這幾樣祭祀先人的東西。回到二爸家里,殺雞煮肉,吃完飯又去了臨近的幺爺爺家里,給幺爺爺幺婆婆送上禮物。二爸熱情地介紹道,這是老三家里的大兒子,他回來看你們啦!
![]()
蓬安石梁鄉石門壩村(圖源:中國網)
第二天一早,二爸帶我去給曾祖和爺爺奶奶上墳,看著飛揚起來的火焰,聽著久久不能平息的鞭炮聲,我心里很欣慰,我算是長大了。假期的時間很緊迫,緊跟著二爸又帶我去了嫁到金溪鎮灰包梁村的大姑家,看望了我爸爸的親大姐。從上次大姑來廣元后,我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見過大姑。最讓我感動的是,大姑把我們送到村口,一直站在那里久久不肯離去。也許視線早已模糊,一直望著我遠去的背影。后來我問大姑的孫女,她說婆婆說的,她年紀那么大了,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
回成都工作后,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我們回老家越來越方便了。以前覺得山高路遠,現在通了高速,有了高鐵,讓老家的距離越來越近。每年清明和春節,是回家的重要時刻,那幾天,很多在外地工作的鄉親都會選擇回到老家。中國人骨子里最傳統的香火,應該就是指在新年和清明祭祀祖宗的香火吧!
蓬安,是爸爸出生和長大的地方,也是我魂牽夢縈的老家。走進蓬安,嘉陵江的碧波便溫柔地攬你入懷。這條千年水道蜿蜒如帶,兩岸青山疊翠,春日菜花潑金,秋日蘆雪飛白。江心太陽島、月亮島靜臥碧波之上,薄霧晨光里,漁舟剪開水面,鸕鶿翩然入水,勾畫出“嘉陵江上小洞庭”的詩意長卷。
![]()
蓬安縣城全景(圖源:《蓬安縣鄉鎮簡志》,2020年9月廣陵書社出版)
沿江而行,龍角山巍然聳立。登臨送目,整座縣城與江流曲線盡收眼底,山間古寺隱約,春日桃花灼灼。周子古鎮是嘉陵江最后一個碼頭古鎮。千年石階延伸至水,古榕垂蔭,吊腳樓錯落有致。2023年清明前,二爸去世了,我爸爸帶著我,帶著我的兒子,我們祖孫三代回了老家。我們特地去了周子古鎮,午后陽光下,打鐵鋪火花飛濺,老茶館里茶香氤氳,碼頭岸邊,漁家女子浣衣說笑,讓人恍惚穿越時光,看見舟楫往來的繁華舊夢。這次也是我兒子第一次踏上他爸爸的老家。這是一個傳承,是香火的傳承,也是親情的傳遞!
![]()
蓬安龍角山
![]()
蓬安縣周子古鎮下河街(2010年10月4日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馬上就是大姑的80歲生日了,我們又在醞釀回老家!那里有血濃于水的親情,那里有斷不了的香火,那里有忘不了的鄉愁!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德明(四川廣元人,現任中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中心駐成都辦事處黨組成員、副主任)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